文化净土不是粉丝的暴力战场--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文化净土不是粉丝的暴力战场

2013年07月01日09:38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文娱界有些不太平。知名影评人周黎明、著名编剧史航等文化“大V”们,连续数日在网上遭到了围攻。在一轮轮此起彼伏的口水战中,他们的微博被刷屏,并且被人以恶毒的语言进行侮辱和谩骂,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公开批评了一部叫做《小时代》的电影,而他们的言论让该片导演及原著作者郭敬明的粉丝们很不高兴。

  这场口水战来势汹汹,却丝毫算不上出人意料。事实上,近年来由明星粉丝引发的网络争端早已是此起彼伏。就在不久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因在文中对老牌乐队Beyond进行了一番评价,便招致该乐队一些粉丝的野蛮“问候”。当然,这一现象绝非国内所独有。去年,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在北美地区上映时,一些对该片给予差评的影评人就遭到当地粉丝的网上攻击,甚至是死亡威胁。

  不可否认,在文娱生态圈中,粉丝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有时候,他们不过是被明星偶像俯视的大众,以尖叫或泪水表达着他们的崇拜之情;有时候,他们是昼夜运作不息的“印钞机”,累积出令人无法想象的票房数字;还有的时候,他们会化成庞大的“军团”,横扫一切对其偶像不利的人或事。在极端情况下,他们的手段是不计后果的,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可怕的集体暴力行为。

  粉丝,正如其对应的英语单词“fans”所标示的那样,是一个群体意义的构成。在群体身份的掩护下,个体行为即使再出格,似乎也会得到“法不责众”的宽慰,而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又为粉丝提供了另一层保护。于是,当这样一个群体以磅礴的气势操持着肮脏的话语在网上铺天盖地袭来时,任何一个貌似强悍的所谓“大V”,也会陷入招架无力的被动局面。

  更为可悲的是,社会学家们早已证明,这样一群疯狂的“乌合之众”,其意识完全是非理性的,在其面前,任何一种文明的讨论都会有种“秀才遇到兵”的尴尬。文娱领域的讨论观点通常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并无所谓是非对错,但当偶像遭到批评的时候,粉丝往往首先会怀疑批评者的动机,并且以其偏执的头脑虚构出种种可笑的“阴谋论”。他们不懂得遵循逻辑去理性地讨论问题,或表达观点,而通常是以情绪化的方式博得一种发泄愤怒的快感。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现象是小孩子的幼稚行为,根本不足挂齿;但现实情况是,就是这样一群“幼稚的孩子”,已经对文艺批评领域造成了伤害。出于对“粉丝暴力”的忌惮,一些评论者不敢公开表达批评意见,话语权生生遭到了剥夺。一些偶像明星的幕后操盘手,以收买粉丝来操纵口碑,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而在历次粉丝口水战的背后,明星本人的沉默作态,更是成了对粉丝的无声纵容。

  有一种说法叫“粉丝经济”,说的是粉丝拥有何其惊人的消费力,是娱乐产业的根本,这个问题该由商人们去讨论。还有一种说法叫“粉丝文化”,认为粉丝现象是一种亚文化,自有其存在的道理,这个问题该由学者们去讨论。而在文艺的范畴内,我们欢迎一切正常的艺术探讨,却必须拒绝非理性的粉丝骂战,更无法容忍这片文化的净土成为暴力的战场。至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该由文艺界自己认真讨论一下了。

(来源:北京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