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在香港,一条商业街就有数家书店,一年间,三联等书店的光顾人次达3500多万,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越开越多,不但未陷入日渐萎缩的困局,反而因其业态创新而觅得新风景。
与内地实体书店的“水深火热”相比,香港的实体书店可谓满园春色。
以业态的创新改变书店的传统定位,营造公众文化生活空间,引导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是香港书店的一条成功经验。香港一座高4层、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书店名字不是书店,而叫“文化生活荟”。除了咖啡馆、创意产品销售区等,还设有开放式厨房,顾客可以品茶、吃元朗老婆饼。跳出传统书店经营模式的公众文化生活空间,不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更是一个将不同人群聚集在一起的社区文化中心,以书为媒,形成新型邻里文化关系,吸引读书者。
内地形形色色的慈善活动大多流于物质层面,但是香港的书店做到了精神层面。在“慢读时光”设有一个“个性漂书”专架,读者为有需要的人买一本书,存在书店,年长者或学生可以20元购买一本“漂书”。“个性漂书”相当于内地的“待用盒饭”“待用面”和“待用早餐”等,让贫困者以体面的方式得到雪中送炭的帮扶。如果说内地的“待用盒饭”仅仅是解决吃的浅层需求,那么香港的“待读书”就是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心”型慈善。
内地书店的社会性活动屈指可数,除去签名销售、埋头卖书和赤裸裸的营销外,少有培养读者、拉近读者、教育读者和温暖读者的贴近互动。虽然在书店买了书,但是人们对书店的陌生感依然存在,没有建立起文化场所应有的温情和亲近感,很难再产生后续的积极购买力和凝聚力,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文呵护和企业文化的缺失。而近年来,香港三联书店新设了文化游项目,策划香港和内地的特色旅游路线,邀来文化学者任领队,与读者一同“文化寻源”。据介绍,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每年组织500多项面向市民的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展览、工作坊、读书会、品酒活动等,市民可以免费参加。无疑,香港书店不厌其烦地注重售前的沟通和交情,体现了他们用心、用人情铺垫图书销售的人文关怀。
一面是网络书店的攻城略地,一面是电子书的外围包抄,但是香港的传统书店却能够在夹击中前景无限,一家家书店,令寸土寸金的香港到处充盈着文化的绿洲。但愿内地的书店能够从香港书店的文化坚守、担当和人性化营销中得到启发。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