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余华《第七天》:作家击不穿中国现实--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专家研讨余华《第七天》:作家击不穿中国现实

2013年07月04日10:49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昨天,多位国内一线评论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就出版以来备受关注也引起不少争议的余华新作《第七天》进行研讨座谈,余华本人也来到现场聆听来自专家的评价。因该书与当下现实的“零距离”,评论家话题较为集中在作家与现实的关系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就谈到,现实在“倒逼”作家,逼迫作家回应今天这个时代的东西。

  余华《第七天》中,与现实的距离很近,甚至引发了“新闻串烧”的评价。对此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认为,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时代。老实说,余华所写的那些社会热点已不是新闻,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变成这么一个奇怪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发生的再奇怪的事情都不是新闻了。或者你一定要把它说成是新闻的话,整个这个时代本身变成了一个新闻。由此,余华的作品中人物有一种无力感,而在今天一个比较平常的、持有日常的观念、日常的生活方式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力量”的人。余华是艺术地、形象地把这样一个正常人在当代社会里的那种无力感写出来,他把主人公写成了一个死人,表达出来的绝望是很深刻的东西。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余华的该书一方面有一种单纯和明晰的特性,另一方面它又属于形而上的、诗意化的,有形而上冲动的、哲理性。关于现实的这个主题,他提出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有读者认为书中的社会热点是不是太多了,在当下一个混乱、庞杂的现实中,如果余华抓住其中一点来做是不是更好?此外陈晓明表示,今天中国的现实并不是中国作家能够击穿的,但是他自己对中国作家表示敬意在于,中国有一批作家,他们有一份对现实顽强不屈的责任,如贾平凹、格非、余华等。

  余华表示,实际上,他认为他在书中引用的新闻素材内容并不多,但读者在观感上可能有所夸大。他希望用不长的篇幅,较为集中地表现中国当下社会的荒诞感。难以想象的现实都在发生,最后大家都慢慢习惯了。并且选取的是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可能怪诞小说相比现实小说的“大路”,更像一条通向现实的“近路”。怪诞小说是抄近路的,怪诞小说也好,荒诞小说也好,是为了更快地抵达现实,而不是慢慢地抵达现实,否则没有必要用荒诞的方式。

(来源:北京晨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