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中华文化溯源】杨柳青年画:机器时代的手工坚守

2014年01月28日10:23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杨柳青年画:机器时代的手工坚守

  【中华文化溯源·新春特辑·年画·天津杨柳青】

  马年春节前的津门杨柳青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

  娃娃丰腴,鲤鱼肥硕——一张“莲年有馀”已经有了饱满的墨线。两个年轻人端着小瓷钟、坐着木板凳,慢慢地晕染着娃娃的脸颊。

  上午的光线正适合上粉着墨,年已花甲的杨柳青传人霍庆有在制作中的年画前踱步。等到年轻人的工作完成,他将一一给画中的娃娃“点睛”。虽是寸长之地,但却有眼仁、眼肉、眼青、眼白的复杂区别,需要前后十几道工序。年轻人说,“这个,必须由霍老师亲自完成”。

杨柳青年画:机器时代的手工坚守

  杨柳青年画师傅在画年画。资料照片

  杨柳青年画在这里传承了数百年,艺术上开出了繁花胜景,文化上亦培养出了一种对传统的虔敬。包括这十几道工序的“点睛”,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如同一场仪式——版,要杜梨木;纸,是四尺宣;画,须“贡尖”的品相;勾、刻、印、画要纯手工制作。老手艺人们相信,每一道工序都是再创作,每一笔勾描都是在复活父辈和祖辈记忆。

  在一个大机器印刷甚至3D打印的时代,杨柳青年画就这样保持着一种传统的倔强。

  几度风雨杨柳青

  兴于明,盛于清——杨柳青创始的确切时间和具体人物已经很难考证。确切的是,这种民间艺术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在历史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韧劲与弹性。经历了战乱和盛世、衰败和复兴、王朝更替和政治运动,五百年来野火不尽、春风又生。

  对于“玉成号”第六代传人霍庆顺、霍庆有兄弟而言,杨柳青年画半个世纪以来的曲折发展,已经足够跌宕。

  “历朝历代都没有重视年画的,只有咱们党和国家重视。”上世纪50年代初,在接到来自政府复兴年画的资助后,父亲霍玉棠这样勉励霍庆顺。作为经历战乱的杨柳青老师傅,他找到了“景记”“新记”“静记”的五位艺人,共同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后扩大为杨柳青画店),开始了年画的复苏。

  1960年正月,周恩来总理视察了杨柳青画店,作出了更好维护传统文化的指示;几年后,郭沫若先生又为杨柳青画店题写了店名。十多年间,更多的星星之火在杨柳青镇亮了起来。

下一页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