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31日电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跨年大展在国家图书馆南馆区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等出席,21位非遗项目传承人也来到现场。
本次展览共分六部分,包括中国文字概说、文字的书写、文字的传播、文字与艺术、文字与生活、文字的传承与未来,集中展示了文字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特别是从与中国文字相关的非遗项目中挖掘文字的内涵与魅力。展览共展出文献、传承人作品等实物300余件。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介绍,“本次展览以文字起源与发展为纵向脉络梳理从文字起源到今天的现状;以文字的种类与谱系为横向脉络,覆盖了包括10余种已经消失的文字在内的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字。”
展览现场几位少数民族书法家以多种文字书写“春天来了”“羊年大吉”“和睦之家”等相同的吉祥话语,表达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性和文字之间的关联性,同时也让观众现场感受了传统文字艺术的魅力。古老的藏文,在书法家笔下犹如被一条直线穿起,工整严谨;贵州水族的水书借源传统象形符号和汉字造型,“羊”字看上去就像一只山羊的侧面照;云南耿马县的傣绷文,则借源于古代泰国文字,16个字母看起来浑然一体,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美感。
现场还有10余位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演示了贝叶经制作技艺、湖笔制作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等十余项非遗的制作过程。据“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拓印传承人介绍,老辈儿最初是用麦秆写“福”字,他在1983年开始刻板,采用拓印来为更多的人传递祝福。看着老人一丝不苟描绘的神情,参观的小学生不时发出惊叹。老人慈祥地笑着说,“你们更厉害,传统工艺的传承要靠你们”。
为了完整解读非遗中的文字传承,国家图书馆发布了2014中国记忆“我们的文字”专题资源库,开启了视频走廊。据介绍,基于这些视频专题资源编辑制作的48部非遗项目专题片将于展览开幕起展映一周,为读者奉上一场非遗主题的视觉盛宴。知识普及性读物《我们的文字》也于展览开幕当天同步开始发售。(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