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團隊在研究他們用數據分析做出的某娛樂事件輿情模型。何冠欣攝
人物:劉?
領域:大數據應用
創業經:2012年2月,劉?揣著准備和女友結婚用的20萬元,拉上了4個同伴,抱著三四台電腦就開始了給電影“算命”的生意。作為一個靠數據掙錢的團隊,計算和存儲資源花去了這20萬元裡的大頭。不過短短2個月后,由於技術過硬、理念新穎,他們就獲得了百萬元的天使投資。
一年間,前期數據模型建立、數據庫維護、計算和存儲資源費用、人員成本加起來已經投入了上百萬元,團隊剛剛實現收支相抵、略有盈余。不久前,劉?的公司剛與某電影投資公司簽訂了票房分成協議,坐在電腦前靠技術給電影投資人提建議,然后等著票房大豐收的好日子已經向他們走來。
“電影如期上映,還是推遲半月好呢?”“這片子女明星A和女明星B,哪個當主角更賺錢?”“我們馬上上映的這部電影,能拿到多少票房?”劉?每天的工作,就是從團隊的技術人員那兒拿到數據報告,然后回答傳媒公司、導演等電影投資人士提出的這些“求卦”式的問題。有人打趣地叫他給電影“算命”的人,因為靠著預測票房、提供網絡營銷建議,劉?和他的團隊用不到10台電腦,每年就能掙到數百萬元。
當然,劉?所做的決不是封建迷信的算命先生“掐指一算”那麼簡單。每天處理上億條社交網站上網友對電影的評價信息、娛樂新聞和明星八卦等,每個季度都要追加新的服務器和硬盤以應對暴增的數據處理量,嚴格說來,他們掙的是數據的錢。
成功預測《1942》票房
2012年下半年電影《1942》上映前夕,在外界對這部電影一片贊譽和看好,紛紛預測票房將突破7億元時,劉?卻在外出休假前發布了一條微博,斷言《1942》的票房不會超過4億元。幾天后休假歸來,他發現自己這條與不少影評人、業界人士觀點相悖的微博,早已在網絡上炸開了鍋。電影的制片方甚至前來質詢——“你是哪個競爭對手派來‘黑’我們的?”
電影上映后,劉?的預測卻得到了印証。《1942》的票房最終收於3.6億元左右,和自己團隊的預測結果幾乎相差無幾,僅僅達到了制片方目標和業界預測值的一半多一點。
那麼,劉?這個准確的預測結果,究竟從何而來?
演員、題材內容、檔期、首映口碑這些,都會影響票房。“在此之前,我們從1990年以來上映的電影中抽樣出四五百部,從統計年鑒中查到數據,然后讓計算機根據其票房和各種參數逆向推導出定量,從而確定公式。預測時,再結合我們從社交網絡的大量信息中提取出的會影響數值的因素填入公式,進行測算。”
鮮為人知的是,每天都要與好幾部處於上映准備或還在劇本撰寫、選角等初期策劃階段的電影項目打交道的劉?,原本卻是個電影的門外漢。
2004年,計算機專業留學畢業后,劉?在英國從事酒店管理工作。細心的他發現,通過分析客人年齡層、桌布顏色、果汁類型,可以總結出一些影響酒店入住率的規律。
這讓劉?注意到數據分析的商業價值。2006年回國后,在多個大公司進行數據分析的他發現,新技術應用領域的嘗試,在大公司裡推進速度太慢。為了讓大數據發揮更大的作用,劉?辭職創業。
讓“數據”替經驗說話
嘗試過旅游、醫療等領域后,劉?最終把目光定位在了一個看似極為感性化、難以預測的領域,電影。通過廣電總局對2012年國產電影的統計數據,劉?了解到,在約百億元的國產電影市場中,8成的電影都在賠錢。電影投資“十投八輸”的殘酷環境難道就沒有辦法改變嗎?
2012年2月,劉?和4名團隊成員,抱著幾台電腦,開始了他們給電影“算命”的事業。通過對近兩年上映的300余部電影進行測算后,劉?和同伴合伙創立的新影數訊發現,一部電影賣不賣座、賺不賺錢,不是僅靠演員是否夠大牌、題材是否夠新鮮就能簡單判斷的。大數據計算出的結果証明,人們憑常識和感官預測做出的決斷,常常會在電影投資中起到反作用。
同年5月,劉?主動找上了電影《畫皮2》的制片方,雙方開始了中國電影界鮮有的一次合作:一個搞計算機的電影外行,給電影制片方提供新媒體宣傳、上映檔期等方面的咨詢服務。
一些影評人對劉?的工作提出了質疑:人們對電影的喜好,豈能是數據說得清的?
不過,事實和客戶的反饋還是給予了劉?團隊悅耳的回響。
劉?與片方提前溝通了解到,與周迅、趙薇等主角相比,配角楊冪與馮紹峰在《畫皮2》中戲份並不多,其片酬也並不是很高。按常理說,這兩人是否作為宣傳重點完全不會影響票房。但數據分析的結果卻恰恰相反,楊冪與馮紹峰兩人聯手的“峰冪組合”在該片的票房貢獻度將高達20%以上,如果配角換成其他演員或者在宣傳中淡化這兩個演員的作用,很有可能會傷及票房。電影上映后,他們的預測果然得到了証實,這兩個看似並不大牌、出場費也不算天價的明星,其粉絲對票房的貢獻程度最大。
影片排期時,制片方曾考慮提前一周上映,以趕上端午假期人流。新影數訊卻用數據告訴他們,這片子的主要觀眾是學生群,放在6月28日大量學生放假時上映最好,沒必要提前一周趕上端午假期。電影上映后,他們的預測同樣被証實了。
在與《畫皮2》的順利合作、成功預測《1942》票房引起小風波后,來找新影數訊“求卦”的電影制片方越來越多。
電影“門外漢”玩投資
除了電影演員,輿論本身也會影響票房。在社交網絡上,會影響普通人觀影行為和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是不是就是那些著名影評家,或者文藝圈其他的權威人士呢?其實也不然。
“廚子裡相聲說得最好的,相聲界踢球最好的,球員裡唱歌最好的,這樣的人才是最有票房影響力的。”劉?介紹,社交網絡研究領域的專家把這些人稱為“橋接點”。通俗說,就是能“跨界”把一個圈子裡的信息,傳導到另一個圈子裡去,加快信息傳播速度的人。
通過先進的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劉?能在電腦上很清楚地看到,是否有這樣具備票房影響力的“橋接點”發布了一部電影的相關信息,從而影響票房走向。
如今,劉?的公司新影數訊已經和十幾家影視公司合作,為萬達娛樂、華策影視、小馬奔騰、光線傳媒等公司做營銷策略咨詢,更有香港、好萊塢的電影公司上門找他們做數據測算。公司也獲得了海銀資本的投資,成為海澱區中關村雛鷹人才基地的一員。劉?告訴記者,由於前期分析模型等技術積累和市場開拓耗費成本較高,團隊剛剛實現收支平衡,不過,每年兩百多萬元的營收額和每天應接不暇的客戶意向,已經証明了他們的市場號召力。
提供預測、咨詢服務還只是他們用數據掘金的開始。劉?說,憑借自己用數據給電影“算命”的本事,他們今后會親自參與電影投資,用數據的力量挖掘更大的金礦。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