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不為人知的一面:有酷吏惡名 有拍馬嫌疑--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辛棄疾不為人知的一面:有酷吏惡名 有拍馬嫌疑

2013年07月22日13:36    來源:天津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在我們的印象中,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是個“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物,一是能寫詩,“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被譽為豪放派的鼻祖﹔二是能打仗,“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用現代的語言來說,他是武將之中寫詩最好的,也是詩人之中最能打仗的,是個“跨界”的雙料冠軍,以至清代文學評論家陳世焜驚呼:“真詞壇飛將軍也!”其實除了這些,辛棄疾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維護穩定的高手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的春天,安徽滁州在經過幾次戰火洗禮之后,城郭早成廢墟,居民們住在瓦礫上搭起的茅棚裡,大風一吹,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雖然幾任滁州的地方領導都曾做過種種努力,但收效甚微,都沒能讓滁州恢復元氣。百姓們十分不滿,私下議論說,與其這樣凍餓而死,還不如投降金人的好。消息傳來,朝廷大為不安,急令官員維穩。

  在這樣的背景下,辛棄疾走馬上任。他沒有調動軍隊、官吏建立幾級防控體系,嚴防死守,而是從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入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的辦法是“寬征薄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就是降低賦稅,放水養魚,招募流民,增加勞動力,訓練民兵,教給他們開荒種地。或許是他一心為民的實干精神感動了上蒼,那一年滁州風調雨順,夏糧大獲豐收,溫飽難題迎刃而解。這還不算,辛棄疾還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稅收優惠,凡來滁州做生意的商販,賦稅按原來的十分之三征收﹔二是投資拉動,大搞城市建設,興建賓館酒樓,商品交易市場,改善基礎設施﹔三是啟動內需,從財政資金中拿出錢來,無償貸給城市居民,讓他們翻舊房,蓋新房,盤活房地產市場。

  短短幾個月下來,滁州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史料記載:“自是流逋四來,商旅畢集。人情愉愉,上下綏泰。樂生興事,民用富庶。”流亡的人從四面八方涌來,商人旅客也雲集於此,人們精神愉快,上下和諧,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百姓因此富裕起來,“荒陋之氣,一洗而空矣!”吃飽了,有錢了,社會自然穩定了,辛棄疾的維穩工作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認可。

  因為這次成功的維穩經歷,辛棄疾被朝廷納入了“救火隊長”的名單,哪裡有了不穩定的苗頭,都會派他出馬。

  公元1180年,江西因旱災而發生了嚴重的飢荒,糧價飛漲,一些不法奸商囤積居奇,有糧不賣,想趁機哄抬價格。飢民們忍無可忍,暗地裡醞釀搶糧,一場群體性事件,甚至社會動亂一觸即發。在此危急關頭,辛棄疾再披征袍,頭銜是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

  第二天,在隆興府及其轄下的縣鎮大街上,官吏兵丁們在忙著貼一張告示,這個告示很簡單,隻有八個字:“閉?者配,強糴者斬。”凡是囤積居奇、不肯出售糧食的商人一律流放﹔凡是強行購買、搶劫糧食的人一律處斬。八字告示一經張貼,那些四處涌動的暗流似乎一下子凝固下來。

  接下來,辛棄疾召開了由官吏、商人、讀書人和市民等各階層代表參加的座談會,議題就一個,推薦精明強干、有經商頭腦的人。等到這些人聚齊了,辛棄疾拿出官府中的銅錢、銀器等公家財物,對他們說:“現在糧食短缺,價格很高,正是做生意的好時機,我把這些公家的東西借給你們作本金,不收你們的利息,但隻有一條,你們必須一個月之內把糧食買回來,而且隻能在隆興府內出售。”這些人一聽,政府作保,白給錢使,立刻爭先恐后地申請報名。

  沒過多長時間,一船船的大米就接踵而至,糧食一下子供給有余,糧價因此也應聲而落。老百姓度過了飢荒,社會不穩定因素也隨之消除,隆興府的社會秩序回歸了正常。

  維護社會穩定,在歷朝歷代都是一個嚴峻的政治難題,辛棄疾顯然知道,社會不穩定因素,說到底就是一個利益問題,解決利益矛盾和沖突,不光要用政治手段,更要運用經濟方法,利用經濟規律,通過市場運作,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患難與共的朋友

  在南宋,辛棄疾最崇拜的人,是大學問家朱熹。他曾寫詩給朱熹祝壽:“歷數唐虞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意思是說,從古代的聖王堯舜數起,千百年來,像您這樣的人物隻有兩三個人而已。在他看來,朱熹不僅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甚至可以成為帝王師。有一次他和朱熹到武夷山中游玩,一口氣寫了十首《棹歌》送給朱熹。其中有一首說:“山中有客帝王師,日日吟詩坐釣磯。費盡煙霞供不足,幾時西伯載將歸。”直把朱熹比作釣魚台上的姜子牙,總有一天會被皇帝請到京城,給他當老師。

  辛棄疾對朱熹推崇備至,可朱熹對辛棄疾卻頗有微詞。淳熙七年,辛棄疾在湖南曾創建飛虎軍,朱熹很不以為然,批評他“專理會兵,不管民”,熱衷於建立軍隊,不管百姓的負擔。淳熙八年,朱熹在主政江西南康時,查獲了一船牛皮,船主手中隻有辛棄疾的一張批條。在當時牛皮屬於軍用物資,買賣運輸有嚴格的規定,朱熹以手續不全為由查扣了船隻。不久,他就接到了辛棄疾的來信,信中說,牛皮是部隊購買的,急著用呢,不過手續上的一點小問題,何必那麼當真呢?辛棄疾時任江西安撫使,地方軍隊上的事務都歸他管,朱熹無奈放行,但他對辛棄疾的做法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不過,朱熹對辛棄疾的才華和能力還是極為稱道的,兩人同在福建為官時,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不但書信不斷,而且還經常見面。辛棄疾與朱熹討論問題,總是以請教的姿態出現,態度極為謙恭,朱熹也曾贈給他十二字箴言——“臨民以寬,待士以禮,馭吏以嚴。”這成了辛棄疾從政的座右銘。

  辛棄疾對朱熹雖是朋友相交,卻始終以師禮相待。幾年以后,正如他所預言的,理學的信奉者趙汝愚擔任宰相后,果然征召朱熹進京,給皇帝做起了老師。然而好景不長,在宮廷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趙汝愚敗給了外戚韓侂冑,朱熹不僅被趕出了京城,理學也被貼上了偽學的標簽,理學弟子一律被稱為“逆黨”,殺頭的殺頭,貶職的貶職。辛棄疾也受到了牽連,他雖早已退居在家,還是接連受到幾次彈劾,僅有的一些級別和待遇也被剝奪得一干二淨。

  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滿懷悲憤的朱熹在福建病逝,權勢熏天的韓侂冑,下令禁止理學信徒們為這位理學宗師送葬。朱熹的葬禮很冷清,他的弟子、門生和信徒雖多,卻因朝廷的一道禁令,望而卻步。正當人們感嘆世態炎涼時,有一個人卻風塵仆仆地趕到了葬禮現場,祭奠之后,他獻上了自己的悼念文章,對朱熹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為公死,凜凜猶生”。世間不朽的,隻有流芳萬世的名聲,誰說你已經死了呢,我看你的精神還是那麼令人敬畏,就像活著的時候一樣。這個敢於蔑視權貴、公開為朱熹唱贊歌的人就是辛棄疾。

  英國文豪莎士比亞說:“患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這說的就是辛棄疾這樣的人吧。有這樣的朋友,是一個人一生的幸事。

  擔負酷吏的惡名

  淳熙八年冬天,辛棄疾由江西安撫使改任浙西提刑,還沒有走馬上任,就遭到了監察御史王藺的彈劾,“台臣王藺,劾其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意思是他用起錢來就像用泥沙,殺起人來就像割草。由此,辛棄疾有了酷吏的名聲,還沒來得及去上任,就被撤銷了一切職務。

  辛棄疾給人留下冷酷的印象並不奇怪,他年輕的時候,在北方義軍中曾單人獨騎殺了偷盜義軍大印的和尚義端。后來,又有過率領五十騎突襲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的壯舉,這足以証明他是一個敢於出手殺人的狠角色。但真實的情況又如何呢?

  事實上,辛棄疾對普通老百姓寬厚,對下屬官吏嚴酷。他曾奉命平定南方的茶商叛亂,在給宋孝宗的報告《論盜賊札子》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田野之民,郡以聚斂害之,縣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豪民大姓以兼並害之,而又盜賊以剽殺攘奪害之。臣以謂,不去為盜,將安之呼,正謂是耳。”意思是說,這些種田的老百姓,州郡一級的官員用過度的征收賦稅來害他們﹔縣一級的官員呢,用征購各種名目的物資來害他們﹔底下的辦事人員用各種名義索、拿、卡、要來害他們﹔地主豪強用兼並田產來害他們﹔而盜賊又用搶劫和掠奪來害他們,老百姓不去當盜賊又能往哪裡去呢?

  辛棄疾認識到真正該嚴格管理的是各級官吏,而不是平民百姓。這成了他的執政理念和處理政務的出發點。據《真西山集》記載,辛棄疾“歷威嚴,輕以文法繩下,官吏惴栗,唯恐奉教條,不逮得遣”。就是說,他對底下的官吏非常威嚴,動不動就對手下進行法律追究,那些官員都嚇得心驚膽戰,生怕遵守教條不到位而被譴責。

  相反,他對百姓卻非常寬厚、關心。樓鑰所著的《攻愧集》中說,“比居外台,讞議從厚,閩人戶知之”。意思是辛棄疾在做福建提點刑獄時,給犯人判罪遵從的是寬厚的原則。這件事,福建人家家戶戶都知道。有一次,他派一個叫傅大聲的官員到下轄的一個縣裡,去復審牢獄中的囚徒。傅大聲到了那個縣之后,經過仔細的審核,釋放了五十多個人,隻留下十多人。這麼多的案子被翻案,讓那個縣令臉上火辣辣的,於是拒絕招待傅大聲,連飯也不管了。辛棄疾聽說后,親自對這些案件進行審核,最后全部依照了傅大聲的處理意見。

  辛棄疾所以被人污以酷吏的名聲,主要還是他不肯與當時的官場同流合污。在給皇帝的上書中,辛棄疾自己都說:“臣平生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顧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因為“剛拙自信”的性格,他敢說敢做,不願意迎合別人,為了求得事業的成功,他可以不拘小節,更加不理會各種各樣的潛規則。於是,他和庸碌保守的南宋官場風氣之間的矛盾沖突就不可避免了。不過這一切放在今天,卻格外讓我們肅然起敬。

  曾有拍馬的嫌疑

  公元1203年,在家賦閑9年,已經年屆64歲的辛棄疾,突然接到了朝廷任命他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的通知,這讓他大感意外。欣喜之余,他揮毫寫了一首《六州歌頭》,其中寫道:“千載傳忠獻,兩定策,紀元勛。孫又子,方談笑,整乾坤。”正是這首詩,使辛棄疾留下了拍馬屁的嫌疑。

  詩是寫給韓侂冑的。前三句“千載傳忠獻,兩定策,紀元勛”,歌頌的是韓侂冑的曾祖父、北宋名臣韓琦,他曾扶助英宗、神宗兩任皇帝登上皇位,立下了不朽功勛。后三句“孫又子,方談笑,整乾坤”,則直接稱贊韓侂冑,說他談笑之間,就整頓乾坤,把天下大事處理好了。韓侂冑何許人也,值得辛棄疾大拍馬屁?

  韓侂冑是南宋寧宗時期最炙手可熱的權臣,此人靠與趙宋皇室之間的裙帶關系發家,走的是外戚路線。寧宗的曾祖母憲聖太后是韓侂冑的姨母,這位老太后雖在幕后,卻是當時的實力派人物。寧宗的皇后韓氏,是韓侂冑的侄女,“枕頭風”一向很硬。有了如此強硬的后台,韓侂冑想不牛氣都難。在政治上韓侂冑最大的手筆,就是整倒了一批以宰相趙汝愚為代表的理學人物,極大地打擊和削弱了自己的政治敵對勢力。

  辛棄疾之流本是韓侂冑重點打擊的對象,為什麼又突然得到起用,並授予如此重要的職位呢?原來此時韓侂冑的靠山憲聖太后和皇后韓氏先后死去,后台倒了,韓侂冑雖然依然大權在握,但他心裡開始有了一種隱隱的不安。有人勸他別把理學人物打得太狠,做得太絕,他們不僅人才輩出,而且勢力根深蒂固,誰能保証他們不會東山再起呢?為了給自己留條后路,韓侂冑放鬆了對於理學的禁令,並起用了像辛棄疾這樣一批和理學關系比較深的人,本意是收買人心,改善一下群眾基礎。

  照理說重新走上領導崗位,即使官位不低,辛棄疾也斷不至於到要屈膝拍權貴馬屁的程度,因為以他的性格,從來未曾把榮華富貴當回事。公元1193年,他在杭州城裡當太府少卿,這個官位是從四品,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待遇,他都想辭官不干了,急得他兒子直做他的工作,說您老就是要退,也得先給家裡買點房產、田地,以維持日后的生計吧,我們可都指著您吃飯呢。辛棄疾一聽就生氣了,專門寫了首詞《最高樓》教育兒子:“吾哀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

  對辛棄疾而言,雖然不把榮華富貴放在眼裡,但他有一個欲望始終沒有實現,那就是年輕時就立下的“驅除韃虜,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這是他一輩子都在不懈追求的人生理想,現在他已經六十多歲,烈士暮年,時日無多,他多麼想再獲得一個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啊,故而向貴戚有所祈求,向權勢有所期待。

  其實欲望沒有高尚與卑劣之分,再正當、再光明的目的,也是一種私心。在欲望面前,誰都難免低下高貴的頭顱,堪稱英雄的辛棄疾也不例外。隻不過,知道了他拍馬屁的動機和背景,雖然詩寫得有些肉麻,但其情可諒,其志可嘆,依然使我們不失一份尊敬。

  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九月初十,久臥病床的辛棄疾忽然睜開了眼睛,大喊了幾聲:“殺賊!殺賊!殺賊啊!”之后,便在悲憤中溘然長逝了。他一生都以戎馬疆場、殺敵報國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可殘酷的現實最終留給他的卻只是遺憾。不過,辛棄疾留給我們的,卻是高山仰止的背影,千百年來讓我們仰慕不已。(王愛軍)

(來源:天津日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