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病逝,奔喪的朱棣(王英會飾,右)被拒城外。 劇團供圖
8月9日,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創排的新編歷史劇《定都》將在天橋劇場首演,該劇由石宏圖導演,王英會、王洪玲等主演。據編劇王海平介紹,寫北京建都的故事繞不開朱棣,而歷史上對朱棣的評價很多是不公正的,因此想借這出戲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明成祖朱棣。
>>編劇王海平
對朱棣評價多有不公
新編歷史劇《定都》編劇王海平,曾創作過《蔡元培》《洛神》《天橋》等作品。從1153年金建立中都開始算起,今年恰逢北京建都860周年,《定都》一劇選取了這860年歷史中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這個重要歷史事件,從洪武帝朱元璋駕崩開始寫起,包括朱棣吊孝、建文帝削藩、朱棣進軍南京、思念母親、遷都北京等情節。
王海平表示,歷史上人們對朱棣沒有太多公正的評價,“這個有歷史觀的原因,也有其他原因。我們今天說北京建都860年,必須要正視這段歷史,把北京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南北統一政權都城,是始於朱棣遷都北京的。”王海平說,這些不公正的評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說他謀權篡位,二是說他殺戮甚重。王海平認為這兩種觀點值得商榷:“清朝修歷史的時候指出明朝前期的皇帝殺戮太重,后期的皇帝則玩世不恭,推翻明朝是理所當然的事。對這樣的正史,我們應該提出合理的質疑。”
王海平認為,在塑造朱棣這個人物時,應該把他的雄才大略和兒女情懷結合起來,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朱棣。“翻看明朝當時人的一些筆記會發現,有很多是對朱棣雄才大略、禮賢下士、兒女情懷的記載。最終我也選擇了蒙漢和諧這個主題。據吳?先生考証,朱棣的生母肯定不是漢人,可能是蒙古人或高麗人。”
>>導演石宏圖
河北梆子融入新元素
石宏圖導演在二度創作時對該劇的部分場次做了調整,比如把序幕開場的演唱變成了蒙漢和諧的歡慶場景,在朱元璋駕崩朱棣奔喪時,用了大段唱和舞蹈展示人物內心。石宏圖表示,如何體現朱棣個人情感也要下功夫,比如朱棣決定遷都北京之前,有一段夢中思念生母的戲,這就讓人物的情感更豐富。
石宏圖介紹,用傳統戲曲河北梆子來表現重大歷史題材、宏大場面,就要在戲曲表現形式和手法上都進行大膽嘗試,當然要以尊重戲曲的唱、念、做、打為前提。他說:“用傳統的一桌二椅不太合適,要在舞美上進行嘗試。在音樂上我們加入了交響樂元素,更好地烘托故事和人物。在舞台表演上,《定都》也融入了蒙古舞、武術等新元素,讓整個作品更加豐滿。”
作曲家姬君超表示,該劇在唱腔設計上也有突破,他說:“河北梆子唱腔的長處在於女聲唱腔,《定都》是以‘生’行為主的戲,朱元璋、朱棣、朱允炆都是生行演唱,因此在唱腔創新、男聲唱腔的改革發展等方面,都使用了不拘泥於傳統技巧的方式。”
>>主演王英會
從藝36年這戲最難演
《定都》集結了北京市河北梆子劇院王英會、王洪玲、殷新泉、張樹群等一批表演藝術家,王英會扮演的朱棣是中心人物。談到這次排練演出,王英會說:“我從事河北梆子36年了,第一次接到這麼繁重的角色。”
王英會表示,這個戲不單有大段的唱,還有很多舞蹈場面和大量人物內心戲。他舉例說:“比如開場時表現民族和諧、蒙漢一家場面的舞蹈表演﹔噩耗傳來、太祖駕崩,大部隊奔喪途中氣勢磅礡、一瀉千裡的大段詠嘆﹔還有表現風蕭蕭兮易水寒、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的起兵靖難。”
在表現朱棣內心情感方面,王英會也談到了遷都之前思念生母的那場戲,這段戲不但唱詞精煉,在唱腔上也有突破,他說:“這段戲表現江山易手后朱棣思念母親、想念燕都百姓的情境時,有一大段非常好聽的‘悲調二六’。”此外,朱棣為瞞過朝廷、躲避“消藩”時,也有滑稽好玩兒的瘋癲表演,王英會說:“這些非常吃功,壓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當然,這也給了自己一次全面展示程式技巧的機會,演來也特別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