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梳理教材中的魯迅作品:"文革"時曾是唯一教材

2013年09月10日10:42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梳理教材中的魯迅作品:"文革"時曾是唯一教材

  又一篇魯迅文章《風箏》被從語文課本中刪除,再度引發了輿論的軒然大波。其實,魯迅的文章在語文教材中一直佔據獨特的地位,對一代又一代國人產生過深刻而又深遠的影響。我們不妨作下盤點。

  北京孔德學校編印的《初中國文選讀》,為最早收入魯迅作品的中學語文課本

  20世紀20年代初,魯迅開始新文學創作不過兩三年時間,但國內各書局和各省教育廳及一些名校,就開始在他們自行編寫的國文或國語類課本中,編入發表在各種刊物上的魯迅作品。

  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魯迅作品的中學語文課本,是20世紀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學校編印的《初中國文選讀》,它收錄了《風波》、《故鄉》、《鴨的喜劇》、《社戲》等作品。1924年,葉紹鈞主編的新學制初級中學《國語》教科書﹔30年代傅東華主編的《復興初級中學國文教科書》,夏丏尊、葉紹鈞合編的《國文百八課》﹔40年代葉紹鈞、朱自清合編的《精讀指導舉隅》和《略讀指導舉隅》等,都選入了相當數量的魯迅作品。

  這一時期中學語文教科書選入魯迅作品,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顯示白話文學的實績,推廣白話文﹔二是傳播反封建專制的思想文化,培養時代新人。這一時期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魯迅作品篇目,有散文:《秋夜》、《雪》、《風箏》、《好的故事》、《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藤野先生》﹔小說:《孔乙己》、《一件小事》、《風波》、《故鄉》、《兔和貓》、《鴨的喜劇》﹔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吶喊〉自序》、《論雷峰塔的倒掉》、《最先和最后》。

  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解放區為培養自己的文化干部,也開始編寫中學語文課本。胡喬木主編的《中等國文》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套課本。據統計,解放區的中學語文課本選入的魯迅作品有:小說類——《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傳》(節選)、《非攻》﹔雜文類——《林克多〈蘇聯見聞錄〉序》、《我們不再受騙了》、《不識字的作家》、《大眾並不如讀書人所想象的愚蠢》、《中國語文的新生》、《〈且介亭雜文〉序言》、《最先與最后》。解放區的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偏少,魯迅散文完全被排除在外,所選大多為充滿現實政治傾向性的雜文。值得注意的是,《阿Q正傳》被第一次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顯示了編者的思想視角和藝術眼光。《非攻》作為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一篇,入選解放區課本也有它特定的時代意義。

  1949年至1965年,魯迅雜文被大量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從數量上看,從解放前的24篇增加到31篇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語文成為負載新體制意識形態的重要工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出版的《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編輯大意”說:無論哪一門功課,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務。這個任務,在語文科更顯得重要。要通過語文科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不能單靠幾篇說理的論文。一種思想內容或一個政治道理,可以用一篇說理的論文來表達,也可以用一篇小說、一首詩歌、一個歷史故事或者一個自然科學的故事來表達。當時非常明確地把開設語文課的第一任務嚴格定位於政治思想宣傳,而且暗示了選文的范圍和標准,也明確了魯迅作品在新體制下入選的目的,即政治思想教育。

  這一階段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作品:散文類——《好的故事》、《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記念劉和珍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了忘卻的記念》﹔小說類——《狂人日記》、《孔乙己》、《藥》、《一件小事》、《故鄉》、《阿Q正傳》、《社戲》、《鴨的喜劇》、《祝福》、《鑄劍》、《理水》﹔雜文類——《〈吶喊〉自序》、《燈下漫筆》、《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文學和出汗》、《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我們不再受騙了》、《“友邦驚詫”論》、《答北斗雜志社問》、《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人生識字胡涂始》﹔詩歌類——《自題小像》、《自嘲》、《為了忘卻的記念》。

  從數量上看,比解放前的24篇又有增加,達到31篇。說明這一時期的魯迅作品在新的政權體制下得到進一步認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加強。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魯迅雜文被大量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文革”中后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時候,魯迅作品成了中學語文課堂上唯一的文學教材

  “文革”期間,“左”傾思潮登峰造極。中學語文教學一味強調政治思想宣傳,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或者“政文課”。全國通用的語文課本被取消,專門從事教科書編寫和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遭解散,各地自行編寫五花八門的語文課本。

  據了解,“文革”開始的頭兩三年,魯迅作品因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傳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學語文課本。1969年開始,語文課所謂“文”的范圍稍有擴大,魯迅作品開始得到謹慎的恢復(僅限於政治針對性極強的雜文)﹔1970年,文學作品的解禁范圍進一步擴大﹔1972年以后,隻要是魯迅的作品均不在被禁之列。概言之,“文革”中后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時候,魯迅作品成了中學語文課堂上唯一的文學教材。

  以“文革”期間北京市中學語文教材編寫組編寫、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學試用教材語文》為例,該套教材的1966—1968年版無一篇魯迅作品﹔1969年版開始收錄魯迅的《答北斗雜志社問》和《“友邦驚詫”論》兩篇雜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陸續出現了《論“痛打落水狗”》、《文學和出汗》、《自嘲》、《無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為了忘卻的記念》、《一件小事》、《孔乙己》、《藤野先生》、《藥》、《祝福》等魯迅作品。

  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入選的《風箏》一文,是相隔半個多世紀后的第二次入選

  這一階段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作品,主要是對“文革”前17年大部分選目的恢復,入選作品有:散文類——《風箏》、《阿長與〈山海經〉》、《記念劉和珍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范愛農》、《藤野先生》、《魯迅自傳》、《為了忘卻的記念》﹔小說類——《狂人日記》、《孔乙己》、《藥》、《一件小事》、《故鄉》、《阿Q正傳》、《社戲》、《祝福》﹔雜文類——《〈吶喊〉自序》、《論雷峰塔的倒掉》、《燈下漫筆》、《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文學和出汗》、《“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友邦驚詫”論》、《答北斗雜志社問》、《拿來主義》、《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人生識字胡涂始》、《流產與斷種》。在這當中,《范愛農》、《阿長與〈山海經〉》、《拿來主義》、《流產與斷種》、《魯迅自傳》五篇屬中學語文課本第一次選入。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入選的《風箏》一文,曾在民國時期的中學語文課本中出現過,這是該文相隔半個多世紀后第二次入選。與現實政治聯系相對緊密的雜文,與以前相比有所減少。

  當然,其間也不斷進行調整。比如20世紀中后期《“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階級性太強,文人對罵,學生無法理解,這類文章已經被撤換。中學語文課本中最新魯迅作品包括散文類——《雪》、《風箏》、《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小說類——《孔乙己》、《藥》、《故鄉》、《阿Q正傳》、《社戲》、《祝福》﹔雜文類——《燈下漫筆》、《拿來主義》、《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從這些篇目可以看出,魯迅作品中文質兼美的小說、散文被大量保留,而雜文數量與上一階段相比已大大減少。(文/張勇)

(來源:北京青年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