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岩彩繪畫者:用古老丹青材料畫畫(圖)

2013年09月10日17:03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岩彩繪畫者:用古老丹青材料畫畫(圖)

  一場名叫“萬象”的展覽在廣州的逵園藝術館舉辦,從上月持續到本月22日。這場展覽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兩個年輕的女畫家,用一種非常古老的顏料作畫,並畫出了屬於自己的風格。

  古老岩彩廣州發光

  “舉目全國,畫岩彩的人都不多,我們做過調查統計,專業岩彩繪畫者不會超過千人”,身為80后的逵園藝術總監黃軼群說。

  作為這場岩彩畫展的年輕策展人,黃軼群看重岩彩這種創作材料在兩個年輕女畫家的筆下,所展現出的多種可能性。“展覽取名為萬象,即通過這些畫作看到的多樣世界”。女畫家馮仕恆,專注於岩彩繪畫,順著內心感覺創作,出品了一系列有禪味的和有廣州風味的作品﹔另一位女畫家洪寶,畫面注重傳統技法,常常以夢幻般的色彩描繪花朵、宮廷美女和鹿等形象,營造一種獨特的浪漫畫境。

  她們繪畫所憑借的特殊材料,距今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事實上,中國繪畫自元代以后即以水墨為正宗,“墨分五色”、“逸筆草草”,然自古繪畫即有“丹青”之說。而岩彩,即是一種丹青。

  廣州市美術學院副教授齊?非常推崇岩彩藝術。“水墨和丹青,一邊追求以少勝多、言有盡意無窮,另一邊則推崇多多益善、直抒胸臆”,他介紹,岩彩有著它不可替代的優勢。天然礦石經人為研磨出不同粗細的顆粒,加入適量動物膠后以手指揉和,再從細到粗將不同的顆粒繪制到畫面上,經由粘連、疊壓、漏透、折射,礦物色特有的穩定、平和的發色效果以及肌理語言是其它人工材料所難以比擬的,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深層地揭示著東方藝術家對天、地、人、物之間關系的態度。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繪畫重水墨,岩彩則在日本風行為國畫。目前,國內從事岩彩藝術的畫家很少,難得年輕的藝術家重新拿起這種古老的顏料作畫,並用古老材料“吮吸當代陽光”。齊?說,洪寶、馮仕恆二位之所以值得期待,是因為她們所做之事,是開放和有生氣的,是用當代青年的體驗去感知傳統的,是有著無限生長可能的。

  年輕畫家情迷岩彩

  生於1986年的馮仕恆,從廣州市美術學院畢業后,一度因行政性的工作而失去創作熱情。“當時感覺現實生活給了多種壓迫,連想畫的欲望都很難提起來。”當受到家人鼓勵,繼續探索繪畫領域時,岩彩繪畫的魅力讓她堅持畫了許多的作品。

  馮仕恆的岩彩畫畫面飽滿,顏色濃烈,往往帶著壁畫般的秩序感。“我把玉米粒一顆顆掰開、擺上,形成一些圈圈,我在這種擺放中探索內心”,她說。事實上,她“對三大宗教都很尊敬”,但並非佛教徒,畫畫,是用來表達自己的內心。

  對於年輕的繪畫者而言,用岩彩繪畫是一件奢侈的事。“一份石青顏料按克計,3元一克。”材料的金貴,也將一部分人擋在了岩彩創作之門外。此外,岩彩繪畫雖然很難褪色,其創作過程卻是件麻煩的工作,繪畫前它比水墨要多很多工序,要研磨、調膠,逐漸讓繪畫者進入安靜的狀態,作為礦物顏料,岩彩繪畫起來會有澀感,每一筆畫起來需要放慢速度,一層干掉才能畫另一層,繪畫的進度也很緩慢,要耐得住性子。

  但探索這種材料的可能性,顯然讓這位年輕女畫家著迷。“岩彩繪畫磨練了我的性格,讓我修身養性,且畫出自己想畫的。”事實上,馮仕恆打算接下來一直畫岩彩,堅持畫下去。

  另一位畫家洪寶,也是一位年輕的廣州市美術學院畢業生,多年岩彩創作中,她的作品參加了國內外許多展覽。在對比兩位女畫家的作品時,齊?認為,以畫面簡單分析,想必洪寶色調溫婉含蓄,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地域特色風情更為鐘情的繪畫,馮仕恆的畫則更加直接彪悍,敘事性少些,情緒性大些,造型受西方繪畫影響更加明顯。一種材料在兩個畫家的筆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岩彩繪畫的當代性發展,還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策展人黃軼群除了看重這次展覽少見的繪畫方式,還很重視兩位女畫家的溫暖風格。“你看當代很多畫家都追求個性,喜歡畫壓抑、怪異、血腥的創作,但我們想找多一些這樣美好的繪畫,畫家內心有很多美好的、理想的畫面,給大家傳遞正能量。”(記者 顏英)

(來源:羊城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