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他們成為公認的我國國際私法學、世界史學科和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人,被証明無愧於當年破格提拔的榮譽。
韓德培執教法學院60余年,“文革”時期,得益於他的努力,武大法律系才成為全國院系調整中僅有的3個被保留的綜合性大學法律系之一。至今,武大法學仍然在全國名列前茅。
而當年被不拘一格錄用的韓德培,在他所創辦的法學院也始終堅持著這樣的理念,“對於青年學人,我們應該鼓勵他們,鞭策他們,先把他們提上來再說。隻要給機會,他們很快就能出成果。”
在他支持下,1998年,年僅32歲的肖永平因發表70余篇有分量的學術論文和多部專著,被提拔為教授。葉必豐等一大批35歲左右的教師,也被破格晉升為教授或博導。
到了2004年,武漢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實行“雙通道”:針對35歲以下的教師,專門開通“增崗破格”聘任制。
28歲評上副教授,30歲評上正教授,史良勝經歷的兩次職稱評定,走的都是“增崗破格”通道。按照原有的規定,從講師到副教授至少要經過4年的等待,從副教授到正教授,則至少需要再等5年。
“增崗破格”則打通了時間和名額上的限制,不僅可以未滿年限參評,還不佔用學院正常的職稱評審指標。每年,各個學院都可以單獨報送青年教師參加正、副教授職稱的評選。
然而,用邊金鑾的話說,沒有時間和名額的限制,意味著要求候選人在更短的年限中做出更大的成果,也要接受比一般崗位更加嚴格的審核。對於一般崗位,要求評委會的投票超過三分之二,“增崗破格”的崗位則要求票數超過五分之四,且所有候選人都需要校級評委會表決通過。
在“增崗破格”方面,每年申報的人數都是最終入選人數的數倍,最終評上的,都是過五關斬六將的佼佼者。1985年生的鄧鶴翔在美國時,就在《科學》雜志發表兩篇論文,在《自然》雜志化學子刊發表1篇文章﹔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的袁荃和水利水電學院的史良勝則都是百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的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