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文物修復技術師楊曉鄔:妙手撫平千年文物滄桑

2014年06月08日09:56    來源:華西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文物修復技術師楊曉鄔:妙手撫平千年文物滄桑(圖)

  上,要對得起古人智慧的結晶﹔下,要對得起后人對歷史的探尋﹔中間,還得對得起世人的推敲。

  楊曉鄔收下馮陸一、樊斌、郝翔3位同事為徒,在國內文博界首推新的文物修復技術師承制。

  雖然這個工作又臟又枯燥,但看著一堆破銅殘片經過我的手變成國寶,我很有成就感。

  2014年4月26日上午,陽光透過窗戶,把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修復室照得透亮,空氣中彌漫著略微刺鼻的香蕉水味道。工作台前,楊曉鄔一身整潔的白大褂,左手小心翼翼托著沙袋墊起的漢代青銅方釜,右手握著手術刀熟練地操作著。他正在為這對“埋藏了千年”的文物做一台技術性與藝術性都極高的“外科手術”。他被稱為“文物醫生”。

  成都市博物館新館將舉辦國慶節開館首展,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正在修復的青銅方釜就是將要首展的文物之一。按慣例,40厘米高的青銅方釜修復需要半年以上,但為趕上開館首展,楊曉鄔隻得將修復時間壓縮為兩個月。

  作為省內首屈一指的青銅器修復專家,楊曉鄔工作至今40年來,修復文物數千件。他曾主持並參與三星堆大型青銅文物的修復工作,他像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雖身懷絕技,但卻很少為外人所知。

  “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后人。”這句人生信條,楊曉鄔用一生在踐行。上,要對得起古人智慧的結晶﹔下,要對得起后人對歷史的探尋﹔中間,還得對得起世人的推敲。

  上海進修

  他是四川選派的唯一學員

  從1974年被分配到四川省博物館(現四川博物院,下稱省博)學習青銅器修復算起,楊曉鄔從事青銅器修復工作已有40年。在這40年裡,經他之手修復過的青銅器文物不下千件。他一步步參與並見証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四川幾乎所有青銅器文物修復的全過程。

  1966年,楊曉鄔從成都列五中學初中畢業后,剛好趕上上山下鄉運動。“當時我的父親是新華書店的一名會計,母親是縫紉店的縫紉工。”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楊曉鄔被分配到西昌當知青,一去便是8年。其間,多次被推薦返城,但最終都未能獲准。對楊曉鄔來說,人生的第一次轉折出現在1974年。那年,楊曉鄔終於得以離開插隊的鄉村,回到久違的成都。

  回到成都后,他被分配到省博,跟隨民間銅匠黃師傅學習青銅器修復。“當時省博的第一任館長馮漢驥是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博士,他是考古文物修復專家,知道文物修復的重要性。但當時四川沒有專業人士,隻能去民間找。”這一學就是兩年,銅匠黃師傅成為楊曉鄔青銅器修復的啟蒙導師。

  1976年,國家文物局在上海博物館舉辦全國青銅器文物修復培訓班,學習周期半年。楊曉鄔是當時四川選派的唯一一位學員。

  上海博物館派出王榮達和顧友楚兩位當時館內最優秀的師傅執教。王榮達為“民國”年間北京榮寶齋的青銅修復老專家,顧友楚為上海當地的師傅。雖已過去幾十年,但楊曉鄔仍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當時採取的教學方式並不是講理論,而是手把手教。沒有教材和教案,需要記筆記,主要是實際操作,不懂的地方隨時講解。”

  由於當時上海博物館的文物有限,也不可能拿出那麼多的文物供學員實踐,因此每位學員都需自帶文物。楊曉鄔還記得帶的是一件“完全是碎片”的漢代銅釜。“用塑料口袋背著一袋的銅片,心頭就想一定要把它修好。”

  在上海,楊曉鄔主要學習了焊接和著色做舊。“在上海第一次學習運用環氧樹脂進行粘結,四川的老師傅只是把顏色放到鬆香裡烤一烤,把殘片粘起來就可以了。相比之下,環氧樹脂更加結實。”

  當時傳統的青銅器著色和做舊也是用鬆香,採用民間的做舊手法。“我們的方法就是將青銅碎片粘結在一起后,用鹽酸捂住,慢慢文物表面就會腐蝕成綠色。”楊曉鄔說,北方的方法則更先進一些,用虫膠漆著色,黃綠紅各種顏色都有,隻需要選用接近文物的顏色經調和后涂抹就可以。相對於四川隻有綠色,膠片漆做出來更加美觀,色彩更豐富。

  此外,老師還教授了一些紋飾的制作方法。“因為當時上海博物館收錄的都是解放前商周時期的文物,所以當時學的都是商周時期花紋的做法。”

  半年后,楊曉鄔拿著修復完整的漢代銅釜回到省博,成為當時四川唯一經過正規培訓的文物修復工作者。“當時因為條件差,不少文物隻要能拿回來放到庫房就不錯了,哪有錢去修,專業人士就更沒有了。我回來以后,就我和師傅兩個人。”

  人才緊缺

  首推文物修復技術師承制

  四川每年有上萬件出土文物需要修復,但專門從事文物修復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足20人,整個四川能擔綱文物修復的專業人員也不超過40人。在“主力部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00年前修復青銅器的隻有楊曉鄔一人。人手不夠,大多數破損文物隻能在庫房裡靜靜等待。

  2003年,還有4年就要退休的楊曉鄔,面對文物修復人才亟缺的這個問題,很是憂心:“全省幾乎所有的出土青銅器都往我的修復室送,可我快退休了,這個工作誰來繼承?”他常常問自己,並試圖尋求解決方案。

  但他同時認為,文物修復涵蓋多學科,專業技術性很強,舉辦的短期培訓班隻能使學員了解和掌握文物修復技術中的皮毛,大專院校培養的相關專業的學生則缺少接觸文物標本的機會。通過這兩種途徑培養文物修復技術人才,都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經過多次協商,院領導最終決定採取改革、創新的辦法,在四川省考古研究院招學徒,由楊曉鄔執教,既避免了隻了解皮毛,也解決了缺少文物接觸的問題。同年,楊曉鄔收下馮陸一、樊斌、郝翔3位同事為徒,在國內文博界首推新的文物修復技術師承制。“當時物色了有半年多,因為干這行整天要接觸灰塵和有害的化學藥品,文物修復是一件臟累而枯燥的工作,所以學習青銅器修復不僅要吃得下苦,而且還要能靜得下心。”

  楊曉鄔沿襲了多年前從上海學到的教學方法:重實踐。“沒有教案,就是靠實踐中學習積累,先學使用焊接工、鋸子和剪刀,再學鍛造和雕刻,然后拼接、粘合……”教學中,楊曉鄔還逐步嘗試把傳統修復工藝與現代修復技術相結合,如在修復三星堆、羅家壩出土的青銅器時,既採用傳統的石膏翻模技術,又採用硅橡膠翻模技術。

  3年后,3位弟子已成為文物修復巧手,馮陸一和樊斌甚至首次“挑大梁”修復完成了近期四川出土文物中最大的漢代銅車馬。新的文物修復師承制在培養文物修復人才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並獲得國家文物局2005年科技創新獎二等獎。

  退休后的楊曉鄔耐不住清閑,重新回到喜愛的文博行業。2012年,楊曉鄔在省博文保中心再次招收4名學徒,繼續傳承和推廣文物修復師承制。此外,楊曉鄔還執教於四川省文化藝術學院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試圖將畢生所學傳授給熱愛文物修復的年輕學子,並將優秀的學子引入到省內各文物修復崗位。每屆80人,目前已執教3屆。但現實的殘酷讓楊曉鄔有些失落。“按說現在文物修復人才特別缺乏,但每年各個文保中心招收的人數十分有限,每年畢業一批人,也隻能解決兩三個人員,剩下的隻能去賣房子、賣保險。”楊曉鄔覺得對不住這些孩子,他坦陳,文物修復每個月微薄的工資很難留得住人才,“去年,我介紹兩個文物修復特別優秀的學生到三星堆博物館,結果不到一年,一位學生就因工資太低轉行走了。”

  突擊修復

  准備市博新館的國慶首展

  如今,楊曉鄔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每周奔波於省博、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執教的院校,偶爾還要去三星堆博物館。“每天都要往外跑,不在家裡待著。”

  為迎接成都市博物館新館首展,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目前正緊鑼密鼓地突擊修復一批文物。採訪當天,正在修復一對漢代青銅方釜和陶俑。看著兩位工作人員面前擺著4件文物,楊曉鄔穿上白大褂上前指導起來。

  兩位工作人員均是楊曉鄔在執教院校中帶過的學生。其中,還在讀的楊畢已在這裡實習3個多月,劉曉彬已工作將近一年。楊曉鄔用沙袋將陶俑墊起,吩咐二人拌石膏,涂抹,固定模子。楊畢顯然還不熟練,拌的石膏遠遠少於固定模子所需,不得不重新再弄更多。石膏很快會變硬,楊畢、劉曉彬必須在石膏硬化前,用手術刀將石膏內壁凸起的部分一點點修齊。楊曉鄔一邊給兩位年輕人做示范,一邊叮囑他們,文物修復工作需要“膽大心細”。

  二人修復陶俑時,楊曉鄔來到青銅方釜前察看起來,“像這種40厘米高的青銅方釜,平常修復需要半年以上,現在修復時間不得不縮減為兩個月。”

  楊曉鄔解釋,雖然時間緊迫,但仍要堅持“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傳統。“像青銅方釜這樣殘片比較多的青銅器,現在粘連用的是環氧樹脂,著色用的是膠片漆,用刷子墊著盛膠片漆的調刀,把不同顏色的漆做在青銅器上。”楊曉鄔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室內略顯刺鼻的氣味,是膠片漆發出的味道。

  退休后,本該在家安享晚年,如陪老伴打打麻將,在小花園裡種種花草,但楊曉鄔卻選擇了截然相反的一條路,重新回到從事一輩子的文物修復上來。談及此,楊曉鄔感嘆道:“雖然這個工作又臟又枯燥,但看著一堆破銅殘片經過我的手變成國寶,我很有成就感。”

  周末的時候,楊曉鄔會約幾個老鄰居一起在小區的籃球場打幾場比賽,或者在附近的池塘釣釣魚,算是休息。其他時間,他都花在文物修復上。“我就喜歡修復文物,你讓我打麻將我反而不自在。”

  楊曉鄔

  楊曉鄔,男,四川合江人,出生於1947年8月,1965年畢業於成都列五中學。現任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委員會會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1974年至2007年,在四川省博物館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業從事文物修復保護及鑒定工作。

  他修復珍貴文物上千件,特別是在青銅器修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他修復過西周至明代的銅罍、銅鏡、銅馬、銅燈、銅壺、銅釜、銅甑、巴蜀兵器等﹔1987年至2003年,主持了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的修復工作。這些文物不僅造型奇特、結構復雜,而且都被敲碎和燒毀,修復難度極大。他很好地完成了三星堆出土青銅金面人頭像、青銅大面具、玉邊璋等一級文物的修復任務。破碎成若干殘片的青銅神樹,全貌不明。經過反復拼對研究,他制定多種方案,經歷3年多的艱苦努力,修復了高達395厘米的青銅神樹,做到了有根有據,修舊如舊。“對於保護璀璨的祖國文化來說,楊曉鄔立了一大功。”(楊強楊帆楊莉)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