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升微博截圖
人民網北京6月16日電 (王鶴瑾)今天中午,兒童文學作家鄭淵潔的父親鄭洪升看完世界杯后發微博感懷人生。他認為,人生猶如踢球的過程——“創造機會、尋找機會、抓住機會”,運球是在創造機會﹔察看對方的破碇,是在尋找機會﹔遇到有利情況,起腳射門是在抓住機會。
其實,觀看世界杯的作家不止鄭洪升一人,還有許多作家也是足球愛好者,有些甚至還是“狂熱分子”。下面就讓小編為您盤點那些喜愛足球的的作家,看看當作家遇上足球是什麼場景呢?
鄭淵潔
去哪家酒吧看球比較刺激
鄭淵潔是足球世界杯德國隊擁躉。他從1982年開始看世界杯,每屆都是在家看電視。近日,他聽專業球迷說真正的球迷不會在家看球,而是去酒吧看,還說北京球迷是去三裡屯酒吧看球。於是,他在微博上“請教”專業球迷“17日去哪家酒吧看德國隊比賽較刺激?”
蔣方舟
該如何踏入憂郁的巴西
才女蔣方舟也是球迷一枚,在電視機前觀看球賽似乎不能足以表達她的熱情,她決定月底直接去裡約熱內盧看世界杯。為此,她還寫了一篇題為《我該如何踏入憂郁的巴西》文章預熱將至的旅程。
莫言
曾是“守門員大哥”
據了解,除了蔣方舟,莫言、蘇童、麥家等作家也一同前往巴西觀看和解讀世界杯,解讀巴西,表達他們的另類足球觀。身為作家的莫言其實與足球頗有淵源,25年前莫言在魯迅文學院讀書時與余華、洪峰一起踢球,那時莫言是他們的“守門員大哥”。
余華
我與足球的“古典愛情”
余華是從1978年開始看世界杯的,當時是冠亞軍爭奪戰的錄像反復播。“那個時候才知道有世界杯。我在小學的時候踢過球,我們當時就組織了學校的足球隊。當時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足球應該怎麼踢,什麼越位根本就不懂。到了1982年就開始正式看到世界杯。”
余華喜歡馬拉多納,他認為自己是和馬拉多納是一起成長的,“像我們這代人真的是看著一個球星的成長,看著他如何到一個頂峰,然后走向低谷。”他直言馬拉多納是一個將“人的本性”流露得很多的人,很難有人能夠超過他。
蘇童
我隻關注足球本身
蘇童的球迷史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中央電視台開始轉播世界杯的比賽。雖然才二十出頭,蘇童已經在文學圈中小有名氣,《桑園留念》、《南方的墮落》等都曾引起轟動。“1986年中央台電視轉播世界杯,我整個夏天都沒出門,馬拉多納、濟科、蘇格拉底一下子闖入我的生活,他們每一個過人和射門的動作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快二十年了,蘇童依然把馬拉多納當作自己的偶像,“任何人都超越不了他,他是足球場上的神!現在的羅納爾多什麼的,在馬拉多納的背影下都俗不可耐!有人說馬拉多納在足球場外是混球,這我不管,我從來就隻關心足球本身。”
肖復興
不要教育球迷保持冷靜
《人民文學》副總編肖復興對球迷的狂熱給與了充分的理解,因為足球本身就是一項充滿激情的運動,而且四年才有一次,世界杯讓人們褪去了平時比較拘謹、克制的外衣,給每一個普通人提供了一個宣泄激情、張揚個性的機會。人們平常的生活四平八穩,世界杯給觀眾帶來展示強烈的喜怒哀樂的舞台,調動起人們全部的興趣與熱情,因此“最好不要教育球迷保持冷靜”。
(文字來源:光明網、中國台灣網、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