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專家考証武漢晴川閣禹稷行宮為荊楚大禹廟

2014年07月01日07: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專家考証武漢晴川閣禹稷行宮為荊楚大禹廟

  記者30日從武漢晴川閣管理處獲悉,經過專家考証,晴川閣禹稷行宮確認為大禹廟。

  禹稷行宮位於漢陽晴川閣景區禹功磯之上,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禹稷行宮佔地面積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明清代建筑構成。

  武漢市文博館研究員李忠平認為,在明代嘉靖年間《漢陽府志》及同治7年的《續輯漢陽縣志》中記載:“禹功磯,在大別山東,初名‘呂公’,元世祖駐蹕黃鵠山,問隔江山頭石磯何名呂公?父老對曰:唐有道人呂姓者吹笛其上,故名。帝曰:唐以前何名?眾默然中,一老叟前曰:古傳為大禹治水成功之所,所訛為‘呂公’。帝大悅,因立禹祠於磯上,?有司歲時致祭”。

  這是荊楚關於大禹廟最早的記載之一。然而,大禹廟到明代“降格”為了禹稷行宮,李忠平認為與當時的歷史人文環境有關。在明末張元芳的《重建禹稷行宮碑記》中記載有:“……王禹者以天下王也,帝稷者克配上帝,厥后以天下祀也。故仲尼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明乎,以有天下屬稷者,禹不獨有也……”。

  “當時民眾不僅更改了大禹廟名,還在其側增建了有‘楚國晴川第一樓’的晴川閣,並在原祭祀大禹廟的基礎上,加祀了后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是出於對眾多先哲崇祀之公平。”李忠平說。

  李忠平認為,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稱謂,相傳大禹在湖北治水時留下眾多遺跡。晴川閣大禹廟更名為禹稷行宮,反映出了大禹廟的歷史興衰,同時為揭開荊楚歷史人文、風俗人情及水利建設情況,指明了一條較為清晰的脈絡。(曹旭峰 楊坪)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