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2014上半年文化熱點事件回顧特約評論之三】

方興未艾的文化產業:一個並非遍地黃金的富礦

魏英杰

2014年07月10日08:43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2014上半年文化熱點事件回顧特約評論:

國產劇當自強:與韓美劇抗衡缺的是專業精神

香格裡拉大火,大理古城收費:國內文化遺產保護仍存隱患

>>>更多精彩評論進入《文化新視線》欄目

自國家提出打造文化強國戰略以來,國內文化產業可謂風生水起、春潮涌動。據不完全統計,從年初至今,A股影視產業並購案大約20件,涉及資金近200億元,超過往年。

今年3月,“中國餐飲第一股”湘鄂情收購笛女影視和北京中視精彩兩家影視公司各51%的股權,上演了一出跨界傳奇。此外,阿裡巴巴以62.44億港元收購文化中國60%的股份、熊貓煙花以5.5億元收購華海時代影業傳媒有限公司、高金食品擬以60.12億元收購印紀傳媒100%股權、中南重工以10億元收購大唐輝煌等,也均引起業界側目。

在文化產業的投資潮中,馬雲與華誼兄弟的傳奇故事足以令人怦然心動。早在2006年,馬雲開始入股華誼兄弟,一開始持有股權總價不過67.5萬元,幾次股權變更后,他在華誼兄弟總共投入也不到一千萬元,但華誼兄弟上市后,馬雲僅第一次減持就套現9012萬元,以后又陸續幾次減持,獲利近4億元。這則資本的故事,可被視作文化產業熱的A面。

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產業就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富礦。就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而言,這是一個“慢熱型”的產業,不僅需要耐心培育,而且比其他產業更需要文化創新。

日前有媒體曝光,雲南河口縣前幾年投資2.7億建成一個“國際旅游文化景觀長廊”,結果三年后就面臨拆遷命運,而拆遷補償費用保守估計就要3億元。從這起事件,既可看到地方出於政績需要的文化產業發展沖動,也可看到這種急功近利、毫無創新思維的做法造成的浪費。這或可視作文化產業熱的B面。

在未來幾年,中國文化產業仍有很大提升與發展空間,但成功與榮耀應是屬於那些真正懂得文化與資本邏輯的人們。也因如此,無論產業政策還是企業發展,都應積極面向市場,激活文化的市場活力。

近日有報道稱,自中央出台八項規定以及國家有關部門發出“節儉令”以來,國內演出市場正面臨寒冬:當年靠政府買單和大型企業或團體包場,演出邀約多得接都接不過來的大公司,開始在發愁怎樣保持演出量,一批小演出公司則轟然倒閉。實際上,這不過是市場的邏輯逐漸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結果。

但部分演出機構遭遇寒冬,並不意味著國內整個文藝演出市場進入蕭條期,有些從來就是依賴於市場化生存的演出公司,市場份額不降反升。從這個角度看,國內演出市場並非遭遇寒冬,而是進入深度調整和洗牌階段。特別是對於一些原本“不愁嫁”的國字號演出團體,目前更是加大力度進行轉型的有利時機。

市場才是演藝行業的真正試金石。借助權力之手、耗費財政資金制造的文藝演出盛況,隻不過是一種虛假繁榮。隻有擠出水分,讓抱權力大腿、吸納稅人血汗錢的演出機構、中介公司退場,有生命力的文藝組織、藝人才能真正脫穎而出。這樣的話,國內的文化產業才能步入正軌,走向真正的繁榮。

結語

作為傳統文明大國,中國的文化影響力日益凸顯,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與重視。但要看到,打造文化強國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大力加強文化保護工作,讓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文物遺產煥發出新生機,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激發文化體制的活力,在文化創作與生產過程中,還應秉持專業精神,提高創新水平,積極走向世界。

(作者為知名評論家)

[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網文化頻道觀點,隻代表署名作者的個人意見。]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