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在柏林電影節斬獲大獎,銀幕以平均每天18塊的速度在增加,上半年電影票房接近140億元……種種跡象昭示,中國電影正處在難得的黃金機遇期。在這個背景下,七部委支持電影發展的經濟政策出台,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召開,讓業界明顯感覺到,國家對電影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促進實現電影強國夢的動力越來越足。
此時,全國電影人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不能有絲毫的放鬆,而要以更加負責的態度去回顧過去,把握現在,規劃未來。
中國電影的過去,就像是一部有些斑駁的黑白片。電影在我國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歷史,1979年,中國觀影人次高達293億,曾創下紀錄。在低票價的情況下,《少林寺》創下了票房過億的好成績。而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由於我國的經濟體制逐漸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多種類型的娛樂方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電影的生存環境受到極大挑戰。國產片與市場變化、群眾需求脫節,出現“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評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的現象,觀影人次和票房收入迅速下滑。2001年底,我國加入WTO,進口分賬大片從每年10部增加到20部,電影界不少人痛心疾呼,“中國電影完了!”制片廠停產、電影院停業、電影人轉行等現象成為那個時期電影界的主旋律。
而近年來的中國電影,就像一部色彩斑斕的彩色電影。2002年以來,電影行政主管部門針對當時的困境,明確電影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強力推動院線制、數字化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引入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電影業開始進入產業化、數字化、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經過十余年的努力,電影產量從當時每年不到100部,增加到最近的每年600部以上﹔電影銀幕從不到2000塊,發展到現在的20980塊﹔電影年票房從不到10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217億元……通過主動開放市場,堅持從實際出發,中國電影從膠片走向數字,從傳統走向現代,從滄桑走向輝煌,從艱辛曲折走向百花齊放,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發展道路。
放眼中國電影的未來,將會是一部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立體巨幕大片。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電影市場恰似一座剛剛開發的金礦。當前,韓國平均每人每年進影院看5部電影,美國平均每人每年看4部,而中國平均每人每年看的電影還不到1部。如果每個中國人,每年看4部電影,那麼中國電影票房將會在千億規模以上。現在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3.7%,沿海不少地區已經超過70%,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人群將成為電影的潛在觀眾。中國與韓國、法國等國家簽署合拍協議,國際電影巨頭加快進入中國電影界的步伐,行業外的大資本積極尋求與電影業跨界合作……國際電影業界專業人士預測,用不了幾年,中國將超過北美地區,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與此同時,隨著國產電影制作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國電影業或將挑戰好萊塢的全球霸主地位,給世界注入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中國電影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當前優秀作品、特別是具有核心競爭力和深遠影響力的電影作品仍然數量偏少,電影票房和電影口碑之間仍然存在不同落差﹔多主體投資背景下,小、散、亂、短的投資主體仍然佔據相當比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規模化、集約化、創新型投資主體亟待培養﹔日益擴大的電影市場,亟需規范市場秩序,以適應產業升級和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的需要。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業界在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精神的指導下,進一步整合資源,進一步突破瓶頸,進一步規范市場,進一步加強管理。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的崛起,越來越受到全球矚目。中國電影靠政府推動、靠市場運作產出巨大的效益,已經為文化體制改革成功地樹立起一面鮮亮的旗幟。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的召開,將為中國電影發展繼續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電影界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加快改革創新,促進產業升級,使電影真正成為我國新的支柱性產業的生力軍,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文化名片。屆時中國也將成為推動世界電影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成為世界電影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注:本文數據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以及美國電影協會、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
(作者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電影研究所所長)
[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網文化頻道觀點,隻代表署名作者的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