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爭鳴:《雷雨》爆笑后的深思】

《雷雨》遭笑場:話劇藝術的普及需文化環境的改變

袁晞

2014年07月30日13:10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雷雨》笑場引發文藝界和媒體關注,成了近日一大文化熱點。

為紀念曹禺先生的著名劇作《雷雨》發表80周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演這部經典名劇,7月22日晚上《雷雨》恰逢人藝常規的公益場。所謂公益場就是憑學生証購低價票的大、中學生的專場。

大幕拉開,隨著台上劇情的發展,人物關系漸漸暴露,在悲劇的情節中舞台下卻爆發出陣陣歡快的笑聲。這讓台上的演員們非常不適應,努力調整表演的幅度,仍然有很多台詞被笑聲淹沒。”在隨后的“發布”中,人藝演員楊立新詳細公布了幾大“笑點”:(當演到)繼母繁漪和大少爺周萍的亂倫關系、四鳳懷了大少爺的孩子、二少爺周沖跑到四鳳家裡表示愛慕、周朴園對周萍說“不要以為你同四鳳同母你就忘了人倫天性”……劇中揭開了兄妹亂倫的殘酷事實的時候,台下笑成一片。

依我之見,這種事情並不奇怪,當今社會對文學經典不敬畏、不熱愛、不理解早就不是新鮮事兒了,這種情況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英語世界,莎士比亞戲劇原台詞版的演出率非常之高,遠遠高於我國經典劇作的演出場次。我們這裡不多的經典劇目還常常被“戲說”、“穿越”。連文藝界自己都沒有對經典的敬畏之心,遑論觀眾。

有資料說,德國青少年課余時間不是讀書就是運動,我們很多青少年不要說沒有讀過文學名著,有人甚至連課本以外的課外書也沒看過幾本,全無讀書的習慣,空閑時間不是打游戲就是發微信,根本談不上對文學藝術的熱愛。問問歐美國家的少年,一般都有自己熱愛的作家,而在我們這兒青少年的偶像多是演藝明星。

英國和美國中學都有“戲劇教育”這門課,不僅是閱讀劇本還有充分的演出實踐,並要求讀完整的莎士比亞劇本原作。我們中學的語文課本中不多的劇本也是節選、片斷,因而多數中國青少年對戲劇藝術缺少基本的理解。如果全然不知曹禺戲劇,又不了解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的社會生活,大概很難看懂《雷雨》,在這樣的觀眾眼裡周萍、周沖和繁漪、四鳳的關系也不過就是如今明星的緋聞八卦,還遠不如今天的情節來得精彩。

社會給青少年的榜樣也是某人如何發財致富,巴菲特、索羅斯等大富翁的影響力大大高於文學家和藝術家。

還要說的是,有的作品追求庸俗廉價的演出效果,缺少對藝術創作的真心,裝腔作勢、矯揉造作,早就為觀眾所不待見,從電視劇到舞台演出莫不如此,取笑、起哄成了觀看者的常態。

北京人藝劇場和國家大劇院一樣成了北京的旅游景點,也讓藝術身價大跌。某年,在人藝看話劇,剛開演,呼啦啦進來一群大媽,嚷嚷著來看濮存昕。濮存昕一出場,一通歡呼、一陣鼓掌,演出過半,有人說后面好像沒有濮存昕了,一群人又呼啦啦離席而去。是看“角兒”,而不是看戲。去年,在國家大劇院聽一外國樂團演奏,觀眾大半是戴黃帽子的旅游團員,正到高潮,導游小旗一揮,大呼一聲“要開車了!”東西兩邊坐席上的黃帽者齊刷刷起身,椅子板聲和相互招呼聲響成一片,大有壓過台上樂鳴之勢。

馬克思主義認為,存在決定意識。如此教育、如此環境、如此社會,也隻能造就如此觀眾。如果沒有教育、環境、社會的根本改變,“笑場”一類事還會經常發生,而根本改變則任重道遠。

話劇藝術在大眾尤其是青少年中的普及還需要文藝工作者不懈地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精神追求和文化環境的改變。

(作者為原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記者)

[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網文化頻道觀點,隻代表署名作者的個人意見。]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