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駱以軍:我當然想寫出《紅樓夢》,那才是人間至爽

梁靜

2014年08月27日08:44    來源:金羊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駱以軍:我當然想寫出《紅樓夢》,那才是人間至爽

《臉之書》(全兩冊) 駱以軍/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躲在城市角落“偷”故事

駱以軍

台灣作家,1976年生,主要作品包括《西夏旅館》、《遣悲懷》、《妻夢狗》等。其中長篇小說《西夏旅館》2010年榮獲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

■新快報記者 梁靜 實習生 李柴菁菁

駱以軍就像《一千零一夜》裡的波斯王后,如果不打斷他,他可以講五六個小時的故事不停歇。

在本屆南國書香節上,駱以軍就一口氣講了兩個小時的故事,直到主持人提醒講座時間已近結束,他還意猶未盡地說,居然忘了講一個發生在廣州白雲機場的故事。

駱以軍這麼多的故事,從哪裡來的?

都是“偷”來的。

駱以軍喜歡躲在城市的角落裡“偷故事”,從出租車上、從按摩館裡、從咖啡廳裡、從“臉書”(Facebook)上……聽一個個陌生人訴說他們的人生。“一個寫小說的人,絕對不能偷懶。我每天都做著卡爾維諾所說的定位練習,在漫天紛飛的銀杏葉當中,讓你的感官靜止,盯住其中一片,凝視它旋轉、墜落,找到這一片單獨葉子的意義。”

這一片片孤獨的銀杏葉,成為他今年6月在內地推出的《臉之書》裡的一個個主角。

因為是類似於練習的作品,《臉之書》跟駱以軍過去帶有魔性、讀起來讓人有窒息感的長篇小說不同,它看起來小巧而溫暖。盡管《臉之書》比較容易被大眾接受,但駱以軍只是把它視作一部為了生存而寫的“小品”。“我的目標還是在長篇小說上,但偶爾也得對世界撒個小嬌。”

在我的短篇裡,仿佛可以看到葉問在練木人樁

《臉之書》是駱以軍的短篇小說集。在介紹的時候,駱以軍拍拍胸脯說,他很有信心用這本書洗刷掉讀者在讀《西夏旅館》時留下的陰影。這本書的溫暖在於,駱以軍用魔幻的筆調,將城市裡孤獨的人相連,使這些人產生了一絲有別於他人的光芒。

“有一個按摩的姑娘說,她曾經是學校排球隊的,因為教練要求很苛刻,導致她膝蓋訓練壞掉了,所以20歲就從鄉下來到台北。我便開始想象這雙像小鳥羽毛一樣輕盈的腳在打排球的樣子。”駱以軍覺得,這些人就像從王家衛的電影、村上春樹的小說裡走出來一樣,他們都是普通人,可內心仍舊有著不夠妥協的一面。

大道:你為什麼會寫一本跟《西夏旅館》如此不同的書?書的靈感從哪裡來?

駱以軍:這些內容是從我在一本雜志上寫了三年的專欄裡挑選出來的。當初我不想讓它成為寫寫書評和生活瑣事的專欄原樣,我希望每一篇都講一個故事。寫完《西夏旅館》之后,我的內心已經被洗空了,但還是每周要交2500字。我就像帕·聚斯金德的《香水》裡面制作香水的師傅一樣,自己身上已經沒味道了,隻能從別人身上偷取味道。

這本書有點張愛玲《惘然記》的感覺。每篇雖然隻有2500字,但我會花一整天的時間耗在咖啡廳裡,端坐、抽煙,慢慢寫出來。在這本書裡,你不會看到我去爬聖女峰,去富豪的宴會,我就像是一個受困在城市底層的流浪者,用有點距離的鏡頭拍攝這個城市。

大道:有很多評論家,或者像唐諾這樣的前輩作家會覺得,如果老是寫專欄會練壞手,會毀掉一個長篇小說家。你不擔心嗎?

駱以軍:事實上對我恰好相反,如果說我的長篇是大教堂的壁畫,那我可能需要四五年才能出來一部大型岩畫。像凡·高、畢加索,他們都是長期保持素描的練習。我覺得寫《臉之書》的過程,從“練家子”的角度看,應該能看到它就像一個鉛筆素描,描繪城市的一個角落,一個K房,一個咖啡廳。《臉之書》基本上就是一個故事的微型博物館,我就像正在打木人樁的葉問,在這些故事裡練習各種基本手法。比如要如何在迷光幻影中展開故事,哪些部分可以收起來,哪些部分可以像藤蔓一樣伸出去……其實,書中的每個短篇基本上都可以發展為一個長篇故事。

大道:你最終希望自己能夠寫出一本怎樣的小說?

駱以軍:我當然希望我能寫出一本像《卡拉馬佐夫兄弟》或者《紅樓夢》那樣的小說,那才是人間至爽。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文明。我處在亞熱帶的台北,喝著星巴克咖啡,旁邊人的手機總是在響……這樣的文明跟以前的文明是不一樣的,我們本來就活在一個已經塌碎了的世界。

即便沒辦法寫出那麼好的小說,但我還有斗魂在。比如寫專欄、寫短篇,我覺得就是在跟這個世界撒嬌。《臉之書》算是一個撒嬌的作品,但在撒嬌的過程中,你還能看得出葉問,它還是庄重的。我很感激它,它不會丟我的臉。

我生活中搞笑的、輕薄的性格可以通過“臉書”發泄出去

渴望寫出《紅樓夢》的駱以軍絕對是“文不如其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台灣女作家朱天文說,駱以軍的眼睛就像核爆,所有東西被他的目光一掃就變廢墟。但現實中的駱以軍並不可怕,相反還很“萌”。在簽書的時候,他會畫一隻“鴨嘴獸”,然后捶捶自己的胸口說,等我拿了文學獎,這本書就很值錢了!在過去,因為寫小說,駱以軍要隱藏起這明媚的一面,甚至還一度得了憂郁症,直到最近幾年,迷上了“臉書”,他才終於找到了一個合理的發泄渠道。

笑稱自己是“臨老入花叢”的駱以軍在寫《臉之書》的時候,也少了一些暴戾,多了一些溫暖。

大道:這本書為什麼要叫《臉之書》,它會讓人想起網絡上的“臉書”?

駱以軍:大概在四年前,因為我兒子玩“開心農場”,我就迷上了網絡,迷上了“臉書”。這本書整本看下來會覺得就像紙質版的“臉書”,每個人都像一個個發光的小房間,可是當你大量閱讀后,又會忘了具體的某個人。這些故事給我的感覺,和“臉書”上的事情一樣,就像墜落在車窗的雨滴,即便是滂沱大雨,被車窗上的雨刷一刷,便什麼都沒有了,新的雨滴也會覆蓋舊的雨滴,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大道:即便你經常用“臉書”,可是你卻有意識地不在網絡上寫作,是嗎?對你而言,網絡有什麼作用?

駱以軍:是的,每天下午我都會跑到咖啡廳用紙和筆寫作。寫作這件事需要專注,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孤獨的,而且當你閱讀馬爾克斯、博爾赫斯的文學巨著時,你會沉浸在那個世界,渴望寫出那樣的小說。寫作的過程,就像做一個重力艙的訓練,我生活中搞笑的、輕薄的性格就像是違反了這個極限訓練的神聖性。過去,我會很痛苦,每年都會抑郁症發作。

但接觸“臉書”之后好了很多,“臉書”好像銜接了很多透氣孔,可以讓我做一個腦壓調節。有小說讀者拜托我去跟他的朋友說生日快樂,他的朋友是一個得了骨癌的小學老師,是我“臉書”的粉絲。她會經常讀我“臉書”上搞笑的文字來療傷,后來我就答應她每天講一個笑話逗她開心,這是碰“臉書”之前的我不會去做的。而且現在我有很多粉絲,都是看我的“臉書”,不看我的書,我也覺得很有趣。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