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廣州外銷畫“賣香”(龔纓晏 供圖)
海上絲綢之路是1840年前中國通向外部世界的海上交通航線,它與橫貫中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一起,構成了接中國與世界其他的兩大交通動脈。海上絲綢之路出現於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秦漢之際,包括兩大干線,一是由中國通往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二是由中國通往東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南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增進了中外人民的友誼,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而且還深刻影響了古代中國的社會生活。
海上絲綢之路影響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各種香料的輸入。這些香料分別出產於東南亞、南亞次大陸、阿拉伯半島、非洲東海岸等地,種類繁多,名目不一,在中文古籍中可以找出上百種名稱,包括丁香、沉香、伽南香、雞舌香、蘇合香、安息香、龍腦香、胡椒等等。雖然香料也由陸上絲綢之路輸入中國,但主渠道則是海上絲綢之路。海外各國普遍將香料作為貢品呈獻給中國皇帝,而且往往動輒進貢成千上萬斤,甚至有一次超過十萬斤的。更多的香料,則是由中外商人販運入華的。來自海外異國的香料通過各種途徑被輸入中國后,或與食物一起直接烹煮,或被加入到藥物中,或被加工成液體(如香水),或被做成固體(如香丸),廣泛用於烹飪、醫療、美容、家居、祭祀等領域,古人甚至感嘆說:“香之為用,大矣哉!”
中國古代醫學著作中的沉香和丁香(龔纓晏 供圖)
外來香料的廣泛應用,對古代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是對食物烹飪的影響。唐代,“胡人”(漢族以外的居民)已普遍將胡椒用於食物加工。后來,中醫認為胡椒具有“殺一切魚、肉、鱉、蕈毒”的功效,不僅可以增加香味、刺激食欲,還可以養身健體,這樣,胡椒在烹飪中的應用就日趨廣泛。到了明朝,已經成為十分常見的調味品了。此外,人們還在茶水、甜食中添加香料,制作出香茶、茴香湯、丁香水、香茶餅子等甜點飲料。
中國古代插圖“蓮峰焚香圖”(龔纓晏 供圖)
其次是對個人美容及化妝的影響。古人認為,香料不僅可以除臭殺菌、護膚養顏,而且還可以驅疫辟邪,所以將香料用於個人日常生活中。例如沐浴時,在洗澡水中加入香料﹔浴后,用香粉擦身,在身上噴洒香水。用香料做成露、膏、劑、粉等,用來敷臉、增白、護發,以及染指甲、畫眉毛等。古人還用香料來薰藏衣被,既可除霉,還可增加香味。香料也可做成香袋、香囊、香球、香墜等,作為個人裝飾品直接佩帶在身上或者挂在扇子等飾物上。唐詩中就用“異國名香滿袖薰”來描繪朝氣蓬勃的青春少年。元旦、端午、中秋等節日佩帶香袋,后來發展為節慶禮俗。古代官員在向皇帝當面奏事時,還將雞舌香含在口中,以消除口臭,免得失禮。
中國古代插圖“燭盡香消入繡緯”(龔纓晏 供圖)
其三是對家居環境的影響。在中國古代上流社會中,香料常被用來清潔居室、美化環境、烘托氣氛。例如,在建造房子的木材中加入香料,或者在涂沫牆壁的粉刷材料中加入香料。在客廳、書齋、臥室、亭閣等處焚香燃煙,更是常見。裊裊的香煙,不僅可以除濕驅虫,還可以提神醒腦,更營造出幽靜高雅的氣氛,尤其受文人墨客的喜愛,香爐甚至成為文人書齋的必備裝飾。明代文人唐伯虎的“最是詩人安穩處,一編文字一爐香”、晚清重臣曾國藩的“焚香細讀斜川集,俟火親烹顧渚茶”,正反映了香料在中國古代文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的高僧焚香讀經插圖(龔纓晏 供圖)
第四是對宗教祭祀活動的影響。與世界眾多民族一樣,古代中國人也認為,繚繞不絕的香煙可以通神達靈,與另一個世界交流,這樣,燃焚香料,就成了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佛寺,還是道觀,都可看到焚燒的香料。香料甚至成為宗教活動的代名詞,人們用“朝山進香”來表示到廟宇中去禮拜,用“香火旺盛”來表示一座廟宇的發達,捐獻給廟宇的錢財則被稱為“香火錢”等等,“燒香拜佛”則成為固定搭配的詞匯。此外,古代中國人在敬拜天地、祭祀祖先、祭拜孔子等儀式中,同樣要使用香料。
中國古代插圖“一柱心香怨懷”(龔纓晏 供圖)
主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各種香料,對古代中國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在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古代中國文人寫下了大量的關於香料的佳作,例如,“無事焚香坐,有時尋竹行”(張籍),“香囊暗解,羅帶輕分”(秦觀),“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陸游),“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等等,流傳到今天,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與香料有關的口頭用語,例如“紅袖添香”、“香車寶馬”、“焚香煮茗”、“焚香撫琴”等。這些名句佳作以及口頭用語,都折射出了香料對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影響。
中國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中國文明並不是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中產生發展起來的。從海上絲綢之路所輸入香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中可以看到,中國文明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並且從外來文化中汲取養料。中國文化中的許多內容,甚至一些被當今的人們視為中國文化代表的事物,其實並不是土生土長的,而是外來的。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不少人曾經高舉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旗來拒斥外來文化,殊不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外來文化。今天,面對著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以寬闊的全球視野,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從而賦予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以新的意義與生命。可以相信,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國的社會生活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於活力。
【作者簡介】
龔纓晏:寧波大學教授,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人員,2007年獲“寧波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