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清代朝鮮族畫家李世倬所繪的《桂花月兔圖》(見上圖),畫面極為簡單:雜草叢中一隻白兔,居於畫面主體,目光仰視左上角被桂樹葉遮掩的半個圓月,生動地點出中秋時節。
此畫雖構圖簡單,卻蘊含鮮明的中秋文化。先說桂樹。古人認為月亮中有桂樹。唐代詩人顧封人的《月中桂樹》詩雲:“芬馥天邊桂,扶疏在月中。”“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更是家喻戶曉。因為相信月中有桂,所以古人又稱月亮為“桂月”、“桂宮”、“桂輪”等。
“一庭人靜月當空,桂不多花細細風”、“半醉凌風過月旁,水晶宮殿桂花香”,古詩詞中的桂與月亮的關系之所以如此密切,除了月中有桂樹的傳說外,更是因為桂花盛花期一般在中秋節前后,所謂“八月中秋桂花香”。桂花寓意“崇高”、“美好”、“吉祥”、“清雅”,桂枝則寓意“成功”、“出類拔萃”,因此,古代把比賽奪冠、科舉登科比喻成“蟾宮折桂”,以“桂冠”比喻冠軍。中秋時節,叢桂怒放,人們想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成為中秋節裡一種美的享受。
再說兔子。兔子是中秋節的又一標志。相傳居於月宮的嫦娥,懷中抱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故稱作“玉兔”。玉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服用此藥可以長生成仙。晉代傅玄在《擬天問》中寫道:“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南朝辭賦家謝庄的《月賦》有“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於后庭”之句。唐代李周翰作注解釋:“玄兔,月也。月中有兔像,故以名焉。”北周文學家庾信在《七夕賦》裡稱農歷8月為“兔月”:“兔月先上,羊燈次安。”
傳統中秋節人們除了賞月之外,民間還有祭月、拜月等習俗,而玉兔作為月亮的“形象代言人”,也就自然地出現在中秋習俗當中。民間祭拜“兔神”即“兔兒爺”大約出現在明代。當時北方一些地區,中秋祭月時必用“兔兒爺”,家家戶戶於中秋之夜,在院中擺設香案,上置“兔兒爺”及月餅、水果等供品,焚香拜月。老舍先生在小說《四世同堂》裡,就有對這兔頭人身的泥偶“兔兒爺”生動細致的描寫:“臉蛋上沒有胭脂,隻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玉兔搗藥”的神話傳說表達了兔子可以為百姓祛病消災的美好向往,這應該是民間中秋拜兔的原因。
中秋時節,月宮嫦娥、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神話故事深入人心。李世倬以兔、月、桂樹三種中秋時節具有代表性的物象構圖,傳遞中秋節民俗文化,可謂獨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