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史上唯一"滅十族":方孝孺拒向朱棣投降被滅門

徐方方

2014年09月09日14:17    來源:河北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方孝孺拒向朱棣投降被滅十族 873人被凌遲處死

  位於河南禹州市方崗鎮的“還橋”

  河南商報記者 徐方方 文/圖

  歷史上,被“滅九族”並不鮮見,可是被“滅十族”的,恐怕隻有方孝孺一人。慘遭滅門之后,方孝孺是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個歷史謎案。

  河南商報記者探訪發現,今河南禹州市有座“還橋”,當地人稱,這是方孝孺侄輩逃回方崗后修建的,寓意“回歸”。

  方氏后裔

  在河南禹州,至今仍有方孝孺后裔

  河南禹州市方崗鎮的方東村與方南村之間,有一處以方氏祖廟為中心的古建筑群,俗稱“大廟”。廟門前有一座青石橋,據當地人稱,這座橋名叫“還橋”,是方南村通往西部山區的咽喉要道。

  還橋已經殘破不堪,青石板嚴重磨損,橋身也已經下沉,靠一些磚塊勉強支撐。

  當地一位老人說,還橋建於明代,是方孝孺罹難后,他幸存的侄輩敬祖、敬先逃回方崗后修建的。取名“還橋”,表示回歸之意。

  之所以說“逃回”,是因為方姓祖根在禹州。該村多位方姓人家中的家譜記載,該村這支方姓人,是方孝孺的后裔。

  “如今的方崗鎮,有近一半的方氏后人是方孝孺之侄敬祖的支系。”該村一位老人介紹。

  少時成名

  方孝孺6歲時寫的詩,被傳誦至今

  談起方孝孺,很多人會想到“滅十族”。這個一生坎坷的思想家、文學家,幼時卻是順風順水,年僅6歲的他憑借一首詩,名噪一時。

  從事方姓文化研究的方俊說,方孝孺生於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浙江寧海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幼時聰慧過人,5歲時就能作詩。

  現存的《遜志齋集》中,有一首《題山水隱者》,這便是方孝孺6歲時創作的詩。其中“等閑識得東風面,臥看白雲初起時”的名句,至今仍被廣為傳誦。鄉裡稱他為“小韓子”,將他比作唐代的名家韓愈。

  方孝孺15歲時,父親方克勤出任濟寧知府,他隨父赴任。有史料記載,每當有窮人經過其住處,方克勤都會傾囊相助,對“送禮”的惡習均嚴詞拒絕。

  慘遭滅門

  被滅十族,873人被凌遲處死

  方孝孺的才華被建文帝朱允炆賞識,於是,他開始一路升遷。不過,現實往往“骨感”,故事在燕王朱棣即位后發生逆轉,方孝孺成為有史以來被“滅十族”的唯一一人。

  相傳,明太祖死后,燕王朱棣謀反攻入南京。文武百官都投降了,唯獨方孝孺不降。朱棣命他寫榜文詔告天下:“燕王為保護明朝江山而攻入南京城。”

  而方孝孺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字。朱棣大怒,問他:“你不怕滅九族嗎?”方孝孺則答:“滅十族又如何?”燕王聽罷說:“好!我就滅你十族。”

  嵩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常鬆木說,有史料記載,氣急敗壞的朱棣將方孝孺的老師、學生當做“第十族”,一並誅殺。

  據記載,在這起案件中,共有873人被凌遲處死,入獄及充軍流放的達數千人。自感不能活命的方孝孺的妻女,也先后自殺。

  生何死方

  方孝孺一支后裔生時姓何、死后姓方

  方孝孺是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個歷史謎案。在安徽廬江縣黃屯,有一部分何姓人活著時姓何,死后墓碑上都改姓為方。

  河南商報記者通過“方氏總祠堂”聯系到了黃屯的何先生。他解釋稱,當年,方孝孺后人逃難時,被官兵追查,當被詢問姓氏時,為了免遭殺戮,其慌亂逃跑不慎跌入河中。當時,這位后人靈機一動,改姓為“河”。想到家族損傷慘重,為了祈禱家族人丁興旺,又將“河”改為“何”。

  隨著時間的推移,習以成俗,黃屯的方孝孺后人,都是生時姓何,死后恢復姓方。

  在何先生提供的《方何宗譜》裡,河南商報記者看到,這一支方姓人,至今還遵循著家譜上的規定:生姓何,死姓方﹔在地上姓何,在地下姓方。

  除此之外,生活在湖北省鄖西縣景陽鄉吳家扁村的祝姓村民祭祀先祖的祠堂上,也刻著“方氏祠堂”的匾牌。當地的祝姓村民稱,他們也是方孝孺的后裔,“生姓祝,死姓方”。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