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1日,眾人走進與先生辦公室僅隔百米的靈堂,追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大師湯一介。靈堂設在北京大學李兆基人文學苑1號樓108會議室,距離先生的辦公室僅有百余米的距離。
上午現場 靈堂距離湯先生辦公室僅百米
靈堂設在北京大學李兆基人文學苑1號樓108會議室,距離先生的辦公室僅有百余米的距離。
哲學系副主任吳飛介紹,靈堂從昨天下午開始布置,一直布置到今天上午7點半,其間好幾撥人輪番布置。
靈堂正中間擺放著湯先生的遺像,上書“沉痛悼念湯一介先生”的橫幅,兩旁挂著北大哲學系主任王博的題字:“闡舊邦出入佛道修儒典三教人物各有樂地,輔新命會通中西立人極四方聖賢皆同此心。”
靈堂的兩側擺放著湯先生的著作《中國儒學史》、《湯一介集》和《儒藏》,供前來吊唁的人翻看。
9點剛過,湯先生的夫人北大教授樂黛雲在其助理的攙扶下,身穿黑色套裝,面容凝重地走進靈堂。樂教授在湯先生的遺像前三鞠躬后泣不成聲,一旁的工作人員連忙過去攙扶。祭拜過后,樂教授在助理的攙扶下離開了靈堂,返回家中休息。
上午10時,吊唁正式開始,陸續有老師、學生前來吊唁。工作人員在門外發放白花。
現場前來吊唁的人大部分都比較平靜,有些年齡比較大的老者在吊唁時默默哭泣,紅著眼睛,抹著眼淚從靈堂中走出。吊唁者均在湯先生遺像前鞠躬,有的還會獻上一枝菊花。有些游客看到人文學苑外擺放的訃告,也前來進行吊唁。
一位老者在家人的陪同下坐著輪椅前來吊唁,老人來到靈堂外走下輪椅,並在家人的攙扶下,拄著拐杖慢慢走進靈堂鞠躬吊唁。老人告訴記者,她是湯先生的同事,她眼中的湯先生是個謙和、認真的人,對學術研究一絲不苟。
吊唁活動將持續到9月14日,15日9時將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學生追憶
78歲的學生哽咽:心裡最德高望重的人走了
上午10時,78歲的孫月才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人文學苑1號樓。老人身著黑衣,神情肅穆。
50年前,孫月才是在北大攻讀外國哲學史的研究生,雖然不是直接師從湯一介先生,但也有接觸。他記得,湯老師講課從不人雲亦雲,而且在學術上是非常嚴謹的。
老人稱呼先生為湯老師,在他印象中,湯老師雖學術成就很高,但從不自稱哲學家。“湯老師做人很厚道,看起來好像很木訥,但腦子很快,並且從來不生氣。”回憶起老師對老一輩人的尊重及對小一輩人的關心和愛護,孫月才情緒有些激動,眼圈紅了。
“老師晚年生病了,現在安息了,休息了……”孫月才很難過,心裡最德高望重的人走了。老人右手緊撫胸口,哽咽著幾乎說不出話來,家人在旁安慰著他。
從北大畢業后,孫月才在上海工作。上世紀90年代,他和湯老師曾在上海很多國際文化會議上遇到過。孫月才記得,曾有一次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參加國際文化方面的會議,他為湯老師和另一位老師拍了照片,“我沒有把照片寄給湯老師,很遺憾。”
哲學系主任感激:“沒湯先生,就沒現在的我”
人文學苑哲學系主任王博,曾是湯一介先生的博士生,1986年考入湯先生的中西比較哲學博士班。“沒有湯先生,就沒有現在的我,湯先生對我的幫助很大。”王博告訴法晚記者,是湯先生帶他走進哲學。
在王博眼中,湯先生是個內向的人,對學生很溫和,學生有困難都會找他,湯先生也會主動關心在生活、經濟和工作上有困難的同學。
說起樂黛雲教授,王博表示,湯先生和樂教授共同生活了60多年,十分恩愛,曾被稱為“未名湖畔的兩隻小鳥”。樂教授表達悲傷的方式比較平和,“希望樂老師可以保重身體,節哀順變。”
外籍學生欽佩:“老師知識淵博,是世界居民”
來自奧地利的雷立柏來華近20年,現在人民大學文學院任教。作為湯老師唯一的西方籍博士生,雷立柏回憶,1996年他被朋友介紹給湯老師,成為老師的博士生。在與湯老師交流時他發現,湯老師是非常謙虛、嚴謹的。“當我聽到老師說‘我知道我不如我的父親’時,我心裡很難受,他是個謙虛的人。”
“他是個大忙人,參加很多會議,還為別人的書寫序。”雷立柏回憶。曾因學術問題,雷立柏去湯老師的家中拜訪、請教。他現在還記得,那間屋子就在如今的人文學苑后面,屋裡有一張沙發,而三面全是書籍。
他向湯老師提出問題沒有一分鐘,隔壁屋的電話就響起來,但湯老師沒去接,而是夫人樂黛雲教授將電話接起,再喊湯老師來接。“接了五分鐘,湯老師回來了,還特意跟我抱歉。但剛又討論了一分鐘,電話又響了……”也正因為如此,雷立柏說自己並不願意經常叨擾老師。
但每一次接觸,湯老師淵博的學識都讓雷立柏非常驚訝和欽佩。而且老師對中西文化吸收的開放態度也讓他印象深刻,他說老師是有寬闊的心胸的人。此外,在雷立柏看來,湯老師是一個“世界居民”,對古今中外的知識和思想都了解。因此,湯老師的思想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人們應該多加研究”。
湯一介生平
1927年2月16日,湯一介生於天津,出身書香門第。1951年,自北大哲學系畢業便留校任教,為北大哲學系資深教授、國學泰斗。
2004年初,他任組長的《儒藏》編纂工作小組正式啟動工作。相比道家的《道藏》、佛教的《佛藏》,儒學文獻沒有類似大型叢書,《儒藏》旨在填補這一空缺。
2014年9月9日在京逝世,享年87歲。
記者追問
《儒藏》如何繼續編撰?
北大出版社社長王明舟介紹,湯先生的水平代表了北大的水平,如何保障《儒藏》一書的質量是他們討論的重點。此前,每次開會湯先生都會出席,並提出意見。
目前,北大出版社成立了典籍與文化事業部,由十五六位博士生和碩士生組成,接下來會由他們繼續編撰《儒藏》。目前《儒藏》已出版100冊,剩下的200多冊的初稿已經完成,預計在2017年可出版精華版。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