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故都,在山東臨淄“經常不經意間挖出古墓或文物”,臨淄市民楊曉明15日向記者說起東孫戰國墓葬博物館的發現緣由時自豪地如是表示。
位於齊國故都山東臨淄的東孫戰國墓葬博物館,經過一年多的保護挖掘,於9月齊文化節期間免費向社會開放。這是山東第一處形制展示最全面的古墓遺址博物館,修建齊文化博物院民間館時偶然被發現后就地建館保護。
臨淄齊國歷史博物館群工部主任韓麗對楊曉明的說法表示認同。她介紹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農民在地裡干活都能挖出一筐筐的古錢幣,挖到古墓葬也是常有的事兒。
自姜太公封齊建國至秦並六國,臨淄作為齊國故都長達800多年,是齊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地下文物、歷史遺跡豐富。《戰國策》中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據當地文物部門統計,臨淄全區有古文化遺址300余處,大型古墓、台基159座,被譽為“地下博物館”。
豐富的文物資源是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為了保護這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各級文物部門動了一番腦筋。
“去年底,齊國故城遺址成功列入31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韓偉東告訴記者,更難的是保障野外文物安全,為古墓測繪地形。早在1992年,臨淄就撥專款組建了一支文物稽查隊,專門負責對各級散布在野外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巡邏和保衛。
韓偉東介紹說,2014年上半年,臨淄文物局樹立臨淄墓群封土四周及市級以上遺址范圍保護界樁100余塊,為26處名人墓樹立了國保標志碑,重新樹立市級以上文物保護標志碑5處。同時,臨淄文物局完成了臨淄159座古墓及區級以上文保單位的地形測繪工作,根據測繪成果編制完成了《臨淄墓群安全防范系統工程方案》。
然而,保護文化遺產最大的挑戰來自歷史發展自身。如何做好地下文物遺產保護與當今城鎮化進程的規劃建設,讓歷史、現在與未來和諧共處是當前的重要命題。
位於臨淄齊國故城大城東北部河崖頭村的東周墓殉馬坑,齊景公以600匹以上戰馬殉葬,展現出當時齊國強盛的國力,這比秦兵馬俑早280多年。走出殉馬坑紀念館,不遠處就是河崖頭村堆滿金黃色玉米的農家門口。
淄博市規劃局臨淄分局局長高鬆表示,對於故城遺址當就地建館就地保護。“在齊國故城遺址中,古城牆、排水道口、東周殉馬坑等都是在挖掘現場就地建館保護。”高鬆認為,這樣的規劃,將文物放在它原本出土的環境中一起展出,能使參觀者更加身臨其境地體會古人的生產生活。
高鬆舉例說,如果墓群恰巧在新規劃的住宅區內,就將墓群保護范圍向外延伸50米左右形成控制帶,種植綠化帶以隔離墓群與外界、形成住宅區的公園。“將墓群融入住宅區,減少了盜墓的隱患,也能夠讓住宅區中的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更加了解歷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