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二胡唐代傳入中原 曾是少數民族使用的樂器

徐凱

2014年09月24日13:41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二胡唐代傳入中原 曾是少數民族使用的樂器

  秋天是浪漫的季節,不能沒有音樂的陪伴。

  民族音樂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視“樂教”的作用,甚至認為,人之學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把音樂作為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

  其實,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就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文明,她也是在與其他文明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回顧一下今天我們最常用的那些民族樂器的歷史,就可以發現,它們大多數也都和其他文明的交往有關。

  笛子

  源起:八九千年前河南賈湖遺址中出土骨笛

  流變: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后,中國笛子在形制上受到羌笛影響

  笛子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從新石器時代的骨笛開始,一直發展到今天的竹笛,已有八九千年的歷史。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賈湖遺址中出土的一批精致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制成),與中國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民間樂曲《小白菜》,經專家考証距今已有八九千年的歷史,並認定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分為賈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乃至七孔、八孔骨笛,已具備了四聲、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據專家稱,其精確度不超過五音分,這充分反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人類在音律測定和制作工藝方面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

  據資料記載,至遲到殷周時代就有了音節完整的竹制笛子,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后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隋唐時期,關於笛子已有大橫吹、小橫吹的記載。唐代的劉系作七星管,蒙膜助聲,這是關於笛子貼膜的最早記載。宋元以后,戲曲盛行,竹笛成了重要的伴奏樂器,伴奏北方梆子戲的稱為梆笛,伴奏南方昆曲的稱為曲笛。

  到了明清時代,笛子在民間音樂中應用更加廣泛,笛子已成為民間音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樂器,如在江南絲竹樂、西安鼓樂、十番鑼鼓等樂種及在戲曲、說唱伴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不斷發展著它的演奏技巧。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音動人、婉轉。古人謂“蕩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

  二胡

  源起:唐代由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

  流變:20世紀20年代音樂家劉天華先生的大膽革新,讓二胡登上大雅之堂

  二胡是我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國氣質和韻味的拉弦樂器。作為胡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員,二胡在全國各地區的使用達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在民樂團中是主要的旋律樂器。

  胡琴類樂器的鼻祖是奚琴,它是隋唐時期居於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少數民族奚部落所使用的一種樂器,奚琴也因此而得名。唐代奚琴傳入中原,當時稱為嵇琴。唐宋時期的奚琴有彈弦和軋弦並存的演奏方式,后來逐漸演變發展成為用馬尾毛制成琴弓來拉奏的胡琴。“胡”是中原人對游牧民族的泛稱,同時表明這種樂器源於草原,后來漢族又根據胡琴的兩弦稱之為二胡。

  北宋時,二胡已有了相當高的演奏技巧。宋朝大學者沈括《夢溪筆談》中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宮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因徐衍感情太投入,用力過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斷了。在這種場合,拉斷弦是不吉利的。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亂,竟然在剩下的一根單弦上繼續拉著,直到把曲子演奏完。皇帝見他演奏技巧如此高超,反而重重獎勵了他。

  二胡在清中期曾遭禁止。清嘉慶接位后,尊乾隆為太上皇,一時朝廷形成二皇共政之局面。於是有關這“二皇”的事物、名目皆遭忌諱。而二胡上的兩根弦——老弦、子弦亦在犯禁之列。更有甚者,若是在演奏二胡的過程斷了老弦或者子弦,那簡直是要遭殺頭的大禍。於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二胡被禁止。

  20世紀初,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先生對二胡的演奏開始了從一個把位到三個把位的演奏探索。而到20年代,著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對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膽創新,他所創作的二胡練習曲和10首二胡獨奏曲,把二胡的音域擴大到四個、五個把位,創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並吸收了西洋弦樂器的某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大大提高和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從此,二胡擺脫了原來僅處於伴奏、合奏的地位,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韻味的獨奏樂器。在劉天華先生等一批音樂家的努力下,二胡藝術在30年代開始登上高等學校的大雅之堂。在這以后,出現了華彥鈞(阿炳)等一大批民族民間二胡演奏家,他們的演奏更是為民眾所歡迎。

  琵琶

  源起:2000年前秦漢時期出現了琵琶的雛形

  流變:公元五、六世紀從西域傳入一種曲項琵琶。唐代后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制作構造上都有重大革新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指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像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

  “琵琶”之名是古人巧妙地結合音、形、意的造字手法產生出來的,為漢語中特有,並非外來詞。其最初是對所有類似的彈撥樂器的指稱。琵琶又稱“批把”,有關它的記載最早出現在2000年前,東漢年間學者劉熙在《釋名》一書中寫道: “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意即向前彈出稱作批,向后挑進稱作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但當時的琵琶形狀與現在的不同, 其形狀為直頸,圓形音箱,音位和弦數不固定。弦數為四、五、六條不等。這種琵琶當時被稱作“秦琵琶”或“秦漢子”。實際上它就是今天我國民樂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來源於晉代竹林七賢中的阮咸。阮咸以善彈這種琵琶而著稱。后人就把這種樂器稱作“阮咸”,簡稱為阮。而琵琶之名讓給了后來的曲項琵琶。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國外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西域即中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胡琵琶”。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琵琶發展到公元七、八世紀即中國隋唐時代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它,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而且在樂隊處於領奏地位。這種情況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公元8世紀(唐代后期)之后琵琶從演奏技法到制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

  到了公元15世紀左右,琵琶已擁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思春》和《昭君怨》為代表的文曲。所謂武曲,其特點是以寫實和運用右手技法為主﹔所謂文曲,其特點是以抒情和運用左手技法為主。這些樂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琵琶藝術的珍品。

  古琴

  源起: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具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

  流變:漢魏時期是古琴曲創作的鼎盛時期,古琴的形制也基本穩定

  古琴是土生土長的華夏樂器,原名為“琴”,“古琴”是現代人的稱法。現代人之所以稱之為“古琴”,是因為在古琴產生之后,有很多的其他樂器也以“琴”字冠名(如胡琴、揚琴、馬頭琴以及鋼琴等),為了嚴肅它在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中的正宗地位,現在人才把它稱之為“古琴”。

  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神農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等,但無考古支持,應為附會之說。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與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戰國時期曾侯乙墓中的筑和十弦琴。

  在古代,琴棋書畫是文人騷客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而琴棋書畫中又以琴為尊。古琴除了用於消遣娛樂之外,更重要的是,古琴還是歷代士大夫和文人騷客們身份的標志。因古琴的韻蘊、意境與儒家所倡導的思想大體一致,故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中,古琴一直伴隨著儒家文化走到今天。

  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入史冊。

  古琴又名七弦琴,而最初的琴隻有五根琴弦,故稱五弦琴。漢魏時期,是古琴曲創作的鼎盛時期,古琴在此時期也得到了重大的發展,形制也基本穩定,后代所用的古琴皆以此為本。

  古琴結構復雜,琴曲的記錄也相當麻煩。故從古琴產生到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琴曲全靠口傳心授,琴曲傳播速度極為緩慢。隨著漢魏時期琴曲創作鼎盛時期的到來,人們越來越重視琴曲的記錄和傳播,琴曲的記錄也慢慢得到發展,由此創造了最初的文字譜記譜方式。隋唐時期,一種較文字譜更為簡化、方便的記譜方式——減字譜應運而生。

  古琴結構和記譜方式的復雜性決定古琴的指法和演奏方式也必定復雜化。古琴演奏指法十分復雜,這就要求習琴者擁有超凡的毅力和良好的手指協調能力,沒有幾年時間的練習無法掌握。古琴的結構、記譜和演奏方式的復雜性,嚴重影響了古琴這一古老樂器的普及。

  古箏

  源起: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的秦國,又稱秦箏

  流變:最早為五弦,到清代增為十六弦。從南北朝時起傳入朝鮮、日本、蒙古、越南等國

  早在戰國時代,古箏便在秦國一帶流行,所以又有秦箏之稱。到了東漢,劉熙在其《釋名》中解釋,箏是因其聲響效果而得此名。

  秦代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提到關於箏的演奏情景:“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這篇文章后來被司馬遷收進《史記》而保存了下來。通過這段文字,使我們看到了早在兩千多年前,古箏已是秦國的一件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並展示了當時的古箏,是在村夫們敲擊瓦罐,拍打大腿,咿哩哇啦唱著俚歌的同時彈奏的實況,可以說,古箏在產生之初是一種鄉間民俗樂器。

  直至東漢末,古箏才逐漸登上大雅之堂,開始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和推崇。

  從南北朝時起,古箏又開始走出了國門。它先后傳入朝鮮、日本、蒙古、越南、緬甸等國。1840年后,隨著廣州福建同胞下南洋,又將古箏藝術傳入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它與當地的生活和音樂融合后又成為了具有這個國家特色的民族樂器。

  戰國時代最初的古箏是一種竹制的五弦樂器,逐漸發展為秦漢時代的十二弦,唐宋時代的十三弦,元明時代的十四弦和清代的十六弦等。到上世紀60年代,箏的弦數又由十六弦逐漸增加到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直至二十六弦﹔到上世紀70年代,又出現了轉調古箏,箏弦也由絲弦改為鋼絲弦、尼龍纏弦等,這樣一來,古箏的音域和表現力就更加寬廣和豐富了。

  現在各地常用箏為十三弦和十六弦兩種。

  很多人弄不清古箏與古琴的區別。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形成於3000多年前,傳說為“伏羲”、“神農”所造﹔古箏則晚得多,形成於秦代。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古箏則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馬支起,屬於彈撥樂類的“有馬樂器”。古琴雖隻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至2個音。

  嗩吶

  源起:最早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大約公元3世紀在中國出現

  流變: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中原地區。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於民間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語Surn?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3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中國中原地區。

  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於民間,多用於婚喪喜事的吹打樂隊中,也用作民間歌舞和戲曲的伴奏樂器。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隻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后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吶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嗩吶是中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的民間吹管樂器。它發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是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族樂器之一,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  徐凱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