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2014全球華語大學生短詩大賽落幕 佳作賞析

2014年10月11日09:20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來讀讀當代大學生寫的短詩佳作

  昨天,歷時半年的2014全球華語大學生短詩大賽落下帷幕,全球828所高校的青年學子通過網絡、新媒體“詠詩”、“賽詩” ,打造了一場盛況空前的詩歌“嘉年華”。記者了解到,短詩大賽是由上海交通大學學子策劃、發起、組織。大賽的主題則為“人生總要寫首像樣的詩”,主要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母語文化為價值導向,面向全球在讀高校學生征集原創中文短詩。全球華語大學生寫詩之熱情,大賽的規模與盛況,令主辦方感嘆“萬萬想不到”!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羅曉娜

  特等獎與一等獎作品賞析

  特等獎

  過故人庄

  (彭彪 湖北美術學院)

  我在外面流浪,回來時

  故鄉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門前的池水

  干了一半。

  屋后駝背的柳樹

  頭發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墳邊,屋頂的白雲

  仍在風中奔跑。

  一等獎

  你無法兩次在鏡中

  (康蘇埃拉 美國南加州大學)

  你無法兩次在鏡中

  注視同一雙眼睛,同時

  摘下因果倒置的酒杯

  兩枚,先后經過的死者無法

  接近更深的黑色

  而復數的你早已結痂,脫落而走失

  盡管全無目的

  為什麼此刻還不開始談論

  談論火,和所有響亮的樹枝

  一等獎

  以倒敘的方式還他一條生命

  (文刀 天水師范學院)

  “躺在地上的他已無生命跡象”,

  這句話,從緊急趕到的醫生嘴裡收了回去。

  血泊中的他,逐漸有了心跳,

  旁邊蜂擁而至的人群散開了。

  深紅色的血液慢慢返回他的腦部,

  血肉模糊的輪廓逐漸變得清晰,

  破碎的摩托車也恢復原來的樣子。

  他又騎上了摩托車,

  和拐彎處那輛與他相撞的卡車都開始往后退去。

  一路感覺有點冷,但心底暖洋洋,

  他迎風騎著摩托車,好快。

  他站在陽光下,穿著潔白的短袖,

  說道:兒子,我去給你買生日蛋糕,

  嘴角,一撇微笑……

  A 活動由誰發起?

  上海交大學子發起,全球828所高校參與

  大賽主題是“人生總要寫首像樣的詩”,主要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母語文化為價值導向,面向全球在讀高校學生征集原創中文短詩。起初由上海交大學生策劃、發起,組織,開始還擔心沒人投稿、參與。出乎意料的是,自5月13日大賽正式啟動以來,便受到熱烈歡迎。兩個月收到來自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台灣大學、上海交大等全球828所高校的6528篇參賽作品。

  短詩大賽在全球大學生中掀起了一股詩歌熱潮:入圍作品在微博上的閱讀量已超過6000萬。“地域跨度大、輻射面廣,參與人數空前。而且,以微博等新媒體平台為載體,開創了詩歌比賽組織與傳播的新形式,關注度與傳播力非常高。”短詩大賽策劃人、上海交大2012級碩士研究生馬仁義對揚子晚報記者說。

  “當代大學生對於詩歌的熱情、領悟和追求,深深地打動了我”,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主任朱健表示,青年學子寓情於詩,以詩言志,詩裡詩外,都值得我們為之喝彩。他們的短詩佳作讓我們讀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沿襲,讀到了情感和思維的力量。大學生理應成為創新優秀文化的主體,而通過新詩這一文化體裁,不僅可以創新傳統文化的表達,更可以將“仁、義、禮、智、信”等文化精髓傳承和發揚光大。

  B 哪些作品獲獎?

  一首現代版“鄉愁”《過故人庄》獲特等獎

  10位終評評委均對詩歌有著深厚的興趣和研究,本身是詩人或詩評家。他們是:詩人、《詩歌月刊》主編王明韻,詩人、《南都周刊》總編陳朝華,詩人、新華社安徽分社副總編陳先發,詩人、《半月談》執行主編周清印,台灣詩人須文蔚,作家、《新周刊》副主編蔣方舟,詩人、詩評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臧棣,詩評家、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教授何言宏,詩人、復旦大學教師肖水,華東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圖書館長胡曉明。

  最終,52篇獲獎作品從近7000篇參賽稿件中脫穎而出。從預選到初評、復評、終評,一首備受好評的現代版“鄉愁”——《過故人庄》拿下大賽最高獎項——特等獎。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康蘇埃拉的《你無法兩次在鏡中》與天水師范學院文刀的《以倒敘的方式還他一條生命》獲得一等獎。

  “每一條路都通往故鄉,而我們卻正背向它,行走在消逝中。”特等獎獲得者,來自湖北美術學院的彭彪說,“這首《過故人庄》中死去的‘墩子叔’可以是我們熟悉的一個人、一段歷史,也可以是東方式的傳統鄉村。”

  王明韻評價說,這屆參賽大學生的文學整體水平較高。雖然許多參賽作品在藝術上還顯得青澀,形式創造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大多情感真摯、朴素,富有青春氣息,較少無病呻吟和故弄玄虛,體現出當代大學生清新向上的精神面貌。

  陳朝華則評價說,通過大學生心中的文字,讓詩歌精神在庸常逼仄的生活中煥發了燭照青春的光芒,在生活的真實與靈魂的孤傲之間,折射著當下大學校園原生態的認知坐標與夢想圖譜。

  C 大賽意義何在?

  “牽手”新媒體,詩歌魅力創新傳承

  “牽手”新媒體,詩歌有了“重煥光彩”的力量。大賽組委會希望通過微博這一新媒體平台,將短詩獨有的魅力,便捷地呈現到網絡用戶的視野,使“詩”這種曲高和寡的文學形式在大學校園重新煥發活力。同時,借助校園詩歌的力量,可以使全球華語大學生重新審視中國文學與中華文化的魅力,尤其是漢語言的博大精深。

  “這也是我們短詩大賽的根本目的,將目前最具傳播力的新媒體形態——微博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歌體裁結合起來,給每一位關注個人心靈和社會發展的大學生提供一個表達自我的平台,鼓勵他們‘寫首像樣的詩’”,馬仁義介紹,大賽挖掘出來的這些優秀詩作,都是通過預選、初評、復評和終評等層層把關,為廣大網民和專業評委皆認可和接受的。它們不僅可以傳承和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形態,更可以傳遞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

  關於詩歌與新媒體的結合,著名詩人臧棣說:“詩和互聯網之間的結合,為這次的詩歌大賽增添了很多新意。這種結合,也為我們體會當代詩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參照。我覺得,最大的新意,應該是一種開放性。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參與詩歌大賽,比其他的方式,更能顯示出一種詩的民主。”

  ■專家視點

  在大學裡寫詩,是件很酷的事

  “這些詩歌有的相當出色,但也普遍存在著因襲套路的問題。”臧棣認為,“問題的責任主要不在學生,而在我們的詩歌教育。特別是針對年輕學子的詩歌教育,普遍存在著僵化和落伍的問題。”“我們的詩歌教育面臨著最迫切的任務,依然是擺脫既有的詩歌偏見,不斷打開人們的詩歌視野,以便讓人們在更開放的詩歌可能性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詩歌”,臧棣說。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教授何言宏等專家呼吁:詩歌應該成為一種人類面向未來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在浮躁的世界和快餐化的生活中,現代人更應讓心靈與詩歌對話,放慢生活腳步,讓心靈在詩意的自由中棲息。

  “在大學裡寫詩,其實是一件很酷的事。”在臧棣看來,“這就相當於一種秘密的身體修行。因為寫詩,既涉及對天賦的自覺,也涉及生命意志的自我覺醒。所以,這應該是大學生從事詩歌寫作的生命動機。”“假如以人生為尺度,詩涉及一種終生的自我教育,詩觸及的生命秘密和生存洞察,是別的教育方式所無法替代的。面對白紙,或空白的屏幕,你開始寫詩,就意味著你正接近最本質的生存真相:你可以通過詩的語言重塑你的生命。”

  此次短詩大賽,在年齡上與參賽者最為接近的終評評委,人氣作家、《新周刊》副主編蔣方舟,提出設問:“什麼是一個人的黃金時代?就是心裡還有詩歌的時代。年輕人都是天生的詩人,留下最好的一首詩,就和留下最美的一張照片一樣,值得長久回味。”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