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大修后重新開放

2014年10月17日11:16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余榮華)“鐘” 在中國歷史中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產物之一,有著很高的文物價值和文化內涵,鐘與鐘聲時常出現於中國古代文人的詩詞歌賦之中。歷時近兩年,耗資3000余萬元的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古建大修工程、電增容改造工程、展覽陳列改造工程”圓滿完工。10月16日起開門迎客,重新對外開放。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位於北京市北三環西甲31號,佔地約3萬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北京市科普教育、校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次古建大修,重點對寺內大雄寶殿屋蓋漏雨、寺內現存文物建筑本體、院牆、院落地面和排水系統等進行修繕、清理。

據介紹,工作中堅持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尊重歷史、不改變文物建筑原貌,嚴格遵守最小干預、可識別等原則,通過技術手段消除自然和人為對文物建筑造成的安全隱患,正確把握審判標准,堅決不允許為追求完整、華麗而改變文物原狀。博物館表示,在施工單位和技術人員的積極努力下實現了工作目標,讓古建筑重新煥發了生機。

展覽陳列改造工程是此次向外著重推出的重要內容。改造后的展覽陳列分為十大主題,鐘韻洪鳴、敕建覺生、閱古鐘林、禮樂回響、質器庄嚴、妙境梵音、金火流光、永樂大鐘、外國鐘鈴、詩韻鐘聲。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展出文物約400件,其中一級文物6件、二級文物13件。

在展陳的概念設計中,利用古建天王殿作為展覽序廳,沒有按傳統制作大展板,而是放空展廳,讓觀眾在這裡隻聞鐘聲,不見鐘形。之后分三路介紹古鐘的來龍去脈:東路,“閱古鐘林”展廳,講述古鐘起源及發展歷史﹔中路,大雄寶殿——“禮樂回響”展廳,觀音殿——“質器庄嚴”展廳,藏經樓——“妙境梵音”展廳,分別展示古鐘的類型和文化內涵﹔西路,“敕建覺生”展廳,講述覺生寺歷史沿革,“金火流光”展廳展示古鐘的鑄造技術﹔最后聚焦大鐘樓,感受永樂大鐘的成就與輝煌。三條展線分別對應歷史、文化、技術,形成一部完整的古鐘發展歷史。

此外,“外國鐘鈴”專題展廳,重點展出了專門在荷蘭埃斯伯(Eijsbouts)鐘廠定制的歐洲鐘琴,這是西方鐘琴首次在國內面世。這套鐘琴不僅能夠人工演奏,還可以電子操控演奏。在沒有鐘琴師演奏的情況下,也能欣賞200多首樂曲,讓觀眾全面了解外國鐘鈴的種類和發展歷程。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