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舊式公文中的書姓闕名制度:工作人員不敢直書其名

談道

2014年10月20日10:06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舊式公文中的書姓闕名制度:工作人員不敢直書其名

  裴偉在《文匯讀書周報》上撰文談道,教師節前夕習近平參觀北師大時,向北師大出了一道“難題”。在參觀校史展覽時,習近平發現老校長林勵儒給毛澤東的一封信的落款竟為“林??”,他的當場提問難倒在場所有人。北師大經翻閱相關校史檔案和調查后表明,當日展出的林校長書信系公函草稿,“姓氏+??”式的落款也曾多次出現在該校校長的公函裡。

  習近平在北師大看到的姓+圈圈,這是舊式公文中的書姓闕名。

  書姓闕名制度,是由宋以前的“闕名自押”制度演變而來。古代盛行避諱,不僅公文中避免運用犯諱字樣,即使某一公文中已使用了長官姓名,文書工作人員起草、謄寫時也不敢直書其名,而要在長官官銜后空出書名位置,謂之闕名﹔留待長官審核認可后親筆填寫,謂之自押。兩者合稱“闕名自押”。長官在官銜后闕名親筆押名,遂表示已審定全文,批准生效發出。例如少林寺《武德四年告少林寺文》,“世民”二字與通篇字體不同,即為自押之故。

  闕名自押制度至宋代廢止。因公文如數處闕名,就要數度親押,頗為繁復,難免偶有疏漏,久而久之相沿成習,徒具闕名之形,而無親押之實。在清代檔案裡,許多官銜后僅有姓而無名諱就是如此。

  在民國時代,避諱制度已不存在,然而機關、學校的公文起草的文牘(上行文)中,“書姓闕名”甚至圈圈闕名這種情況依然存在,在長官的姓后面畫了圈圈,就是草稿中略去了長官的名諱,這種情況在檔案裡面比比皆是,不足為奇。然而這種舊式公文草稿款式一般藏於蘭台,難得一瞥,對今人來講肯定有些陌生。(致予 摘)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