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戲曲演員要走多遠、走多久,才能完成從傳承到創新的跨越?上海越劇院徐派傳人錢惠麗的答案是:30年,1200場《紅樓夢》。
傳統藝術要傳承,離不開傳人的努力。“錢惠麗現象”由此引發評論界高度關注。日前,錢惠麗表演藝術研討會在滬召開,專家學者們在一個問題上達成共識:循源與求變,是她藝術道路上的兩個關鍵詞。作為當今舞台上最杰出的徐派傳人,錢惠麗為在守成與創新間尋路的傳統戲曲,提供了一個可供復制的范本。
幾十年堅守,用心血侍奉傳統流派
說錢惠麗是通過1200場《紅樓夢》磨出來的,並不為過。她自己回憶說,從1980年在諸暨越劇團開始,演過的《紅樓夢》既有經典版,也有大劇院版,還有電影版、電視版以及各種“紅樓”折子戲,做了30多年的賈寶玉,幾乎把自己的名字和賈寶玉連在了一起。
“下功夫死學,講究技法,扎實嚴謹。”上海劇協副主席馬博敏這樣評價錢惠麗對於徐派的態度。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能成為繼徐玉蘭之后,越劇舞台上觀眾最認可的賈寶玉。從這點上說,“錢惠麗首先是流派藝術的忠實傳人”,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傅謹這樣表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錢惠麗代表了這樣一批人:他們以全部的生命、所有的能量投入到流派的繼承中,甚至是用心血侍奉著流派。”
在戲曲界有些人恨不能一口氣把傳統吹跑的時候,錢惠麗對於傳統幾十年的堅守,顯得難能可貴,尤其是對於越劇而言。傅謹說:徐派1940年才開始創立,錢惠麗幾乎是第一代自覺和全面的傳人。“如果沒有他們這批人認真地學習、忠實地模仿,那麼越劇的流派大概就沒有了。”
傳承式求變,為流派開拓新的增長點
但守成並不是錢惠麗的全部。經過1200場《紅樓夢》的磨練,她真正掌握了徐派藝術的精神本質,從而有了創新求變的底氣和資本。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文藝評論家龔和德評論說,錢惠麗在傳承的同時,為徐派藝術開拓出了新的增長點。
什麼是徐派藝術新的增長點?上海劇協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榮廣潤以《雙飛翼》和《甄嬛》兩部戲為例,認為這標志著錢惠麗在流派傳承的基礎上,進入到了自主、有機地創造新的藝術形象的階段。“這兩出戲提供了兩個越劇裡面並不常見的角色性質,一個是處在夾縫中的文人,一個是有真性情但又有政治考量的皇帝,都具有豐富復雜的人格以及內心。她把角色和聲腔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除了發揮流派演唱特色,還展現出了通過表演塑造人物的能力。”中國劇協副主席、劇作家羅懷臻則認為,在流派傳承的基礎上,她沒有改變自己的風格,而是隨著表演境界的不斷提升,把自己的風格也變成了徐派的一種風格。
“求新,但絕不走火入魔,沒有嘩眾取寵,沒有刻意媚俗。”這是中國劇協主席尚長榮對錢惠麗的評價。而她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戴平看來,是因為她“東張西望,博採眾長。從昆曲表演中吸取形體姿態的美妙,從影視藝術中學習表演如何走心,如何體驗人物”。就拿新編歷史劇《韓非子》來說,錢惠麗實現了越劇小生形象的全新突破,在唱腔和體形上有比較大的發展,借用老生表現韓非子的沉穩,在唱腔上放棄了高亢洒脫的聲腔,用質朴含蓄的方法處理,符合主人公一身傲骨,集法家、思想家、政治家於一人的形象。首席記者 邵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