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作家馬伯庸(資料圖)
編者按:“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自己的“閱讀書單”,並深情講述了閱讀對人生的重要意義,“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2014歲末人民網讀書頻道特別推出《文化名家晒書單》年終策劃,力邀多位文化名家聊聊那些令他們愛不釋手的好書,分享各自難忘的閱讀經歷和感悟。
人民網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許心怡)記者向馬伯庸問起最愛的書單時,“《三國演義》!”馬伯庸脫口而出,“我從小酷愛讀‘三國’,特別鐘愛諸葛亮這個人物。他是一個內涵豐富的人,值得一探究竟。”。作為資深“三國粉”,馬伯庸不僅反復閱讀,還實地考察。今年10月,懷著對三國時代的無限向往,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馬伯庸背起行囊,踏上了諸葛亮北伐之路。路上有什麼見聞呢?聽馬伯庸為我們一一道來。
小時候為聽三國評書 放學就往家跑
馬伯庸最早接觸《三國演義》是從小時候聽評書開始的。“當時我沒有其他娛樂活動,就喜歡聽袁闊成老師講的評書《三國演義》。每天一放學,我就撒腿往家跑,回家一邊吃飯一邊聽,十分過癮。” 馬伯庸回憶道,“小時候,我喜歡的是《三國演義》裡神怪的東西,感覺裡面的人物都很帥,故事很好玩。后來,央視的老三國開播了,我就邊比照電視劇,邊拿《三國演義》的原文來看,慢慢地,就開始從政治、歷史的角度去研究。越研究越深入,越看越喜歡,一直延續到現在。”
祭拜武侯真墓 為諸葛亮燒網友留言
“對三國書的喜愛源自對那個時代的興趣,我一直希望有個機會能去實地考察。”今年10月,馬伯庸終於如願以償,進行了一次“大三國遺址北線行”,重復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道路。
“六出祁山、五伐中原,是三國最精彩的大戲。空城計、失街亭,神奇的木牛流馬和禳星續命,苦心孤詣的糧草攻略、軍政布局……滿眼全是傳奇。”馬伯庸說,諸葛亮的經歷具有史詩感,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思想層面,都有很多值得探究的東西。
在探訪的過程中,最令馬伯庸印象深刻的要算勉縣的武侯真墓。“這是諸葛亮真身掩埋的地方,不是簡單一個祠堂。那裡是我與丞相物理距離最近的地方,感覺特別奇妙。這種感覺是光看照片或是光去閱讀,無法體會的。在現場會有一種歷史和現實奇妙的結合感。”
馬伯庸向記者描述了祭拜武侯墓的情景。“來到祠堂的正殿,我恭恭敬敬拜了三拜。我是個無神論者,一直堅持過廟不拜。但對諸葛丞相不一樣,我一定要敬三柱香,這純粹出於對一個偉大人物的敬意。” 馬伯庸說,“看到青煙裊裊,在殿前柏樹略作繚繞,才散在半空之中。我拿起打印好的網友留言,在蠟燭前引燃,然后迅速塞進香爐裡,差點燒到手。打印紙在火焰的舔舐下慢慢卷曲,慢慢變黑,火苗在文字上快樂地跳動,好似丞相的目光在逐行審視。”
做完這一切,馬伯庸走到殿后的武侯墓。“心臟沒來由地狂跳起來。本來有很多感慨,可到了這裡,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我就像一個腦殘粉,終於沖到偶像跟前,卻羞怯到不敢說話,不敢挪步,隻能肅立原地,默默注視著。” 馬伯庸感嘆,“我站在雙桂之間,閉上眼睛,腦子裡都是諸葛亮的臨終遺囑。‘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塚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導游說諸葛墓從未被盜過,因為丞相有大智慧,早早囑咐薄葬,以熄盜墓賊的貪心。”
三國游記在微博上連載 將出一本專題雜志
對於這次三國遺址北線之行,馬伯庸透露,會在微博上進行連載,並出一本專題雜志。“這一路我本打算寫一篇短篇游記,但發現要說的東西太多了,還沒到行程的一半就寫了50萬字,還是做一個大專題會更好些。后面如有人感興趣,可以參考這個走。” 馬伯庸如是說。
往期回顧:
【人物名片】
馬伯庸,80后作家。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 《古董局中局》、《風起隴西》、《三國機密》,中篇小說《末日焚書》、《街亭殺人事件》、散文《風雨<洛神賦>》、《破案:孔雀東南飛》等。 作品《寂靜之城》2005年獲國內科幻文學最高獎項“銀河獎”。 《風雨<洛神賦>》獲2010年人民文學獎散文獎。 《破案:孔雀東南飛》等短篇獲2012年朱自清散文獎。《古董局中局》入選第四屆中國“圖書勢力榜”文學類年度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