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曾創作革命歷史油畫《開國大典》

董希文大量珍貴作品首次展出 靳尚誼憶恩師創作過程

易小燕 楊菁

2014年12月20日08:22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董希文大量珍貴作品首次展出

  1971年版《開國大典》230x400““布面油彩 本版圖片均由央美美術館供圖

  靳尚誼(右二)在現場為大家講解董希文的藝術創作過程。

  董希文。

  昨天,“油畫中國風——董希文百年誕辰紀念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出了董希文創作的《百萬雄師下江南》《抗美援朝》《紅軍過草地》等來自全國各地重要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家屬所珍藏的128幅作品。這是至今為止展出董希文存世作品最多的一次展覽。董希文家屬珍藏的《開國大典》創作小稿也首次公開露面。

  □展覽現場

  靳尚誼憶恩師創作過程

  在當天的展覽現場,靳尚誼、侯一民、詹建俊、潘公凱、常沙娜等諸多美術界名家匯聚一堂。作為董希文的學生,靳尚誼回想起當年老師的藝術創作以及對自己的教育指導,依舊記憶猶新,講述了董希文幾幅代表性作品的創作過程。“我們那時候經常去看老師創作的畫作,所以對老師創作的作品比較熟悉。1952年的時候,我們學生到一個發電廠深入生活進行藝術創作,董老師剛剛接受《開國大典》的藝術創作任務。2個月以后,我們在一個胡同的平房裡,看到了這幅作品。畫布釘在牆上,基本已經創作完成,畫面非常精彩。我記得1953年這幅油畫作品作為年畫發行全國,據說是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年畫。”董希文的學生、藝術家袁運生說:“董先生的一生事業,教育無非是重要的一環,他不會左右學生的想法,而是根據每一個人不同的特點,加以引導。縱觀董希文先生一生的作品,幾乎每一幅都是元氣充沛的,透出蓬勃的生機。”

  《開國大典》創作小稿首亮相

  為了能夠更好地呈現董希文的藝術作品,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擔任策劃,將最好的展示空間進行展示改造,整個展廳設計成富有民族氣派的暖紅色,其間穿插從董希文作品中節選出來的藍天白雲圖案作為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過渡,將展覽分為“轉益多師”“心系敦煌”“革命歷史畫”“重走長征路”“春到西藏”和“訪蘇之旅”六個板塊,展現了董希文在“油畫中國風”“油畫民族化”實踐上的成就。

  此次展覽除了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珍藏的董希文作品大集結外,還首次展出家屬珍藏的董希文各個歷史階段的重要作品,包括董希文早年求學期間的珍貴習作,20世紀40年代徐悲鴻極為推崇的《戈壁駝影》《瀚海》﹔也包括解放后為創作《百萬雄師下江南》而作的16幅創作稿和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創作組組長之一時所作的2幅人民英雄紀念碑“武昌起義”圖稿。據了解,當時毛澤東前后三次觀看《開國大典》,並給出了很高評價:“我們的畫,拿到國際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雖然因涉及到作品的保護,大家所熟知的《開國大典》這次並未展出,但《開國大典》的創作小稿尤為引人注目。紙面已經發黃,但后來成為“紅色經典”的氣象躍然紙上。諸如此類的大量珍貴作品和文獻都將首次亮相。

  □策展人訪談

  董希文堅持油畫中國風

  此次展覽是范迪安回歸央美后舉辦的首次大型展覽。據范迪安介紹,在董希文展覽之后,還將持續重磅推出央美老一輩杰出藝術家的大型回顧展。而此次啟幕展之所以選擇董希文,是因為“在20世紀中國美術的歷史進程中,董希文是一位為中國油畫藝術和美術教育的發展作出畢生貢獻的藝術大家與名師。”范迪安認為,董希文對“油畫民族化”“油畫中國風”多樣探索的藝術主張,至今影響著我國的藝術創作。

  在范迪安看來,董希文在20世紀30年代的求學經歷對其繪畫風格的形成極其重要。在長達7年的求學之路上,董希文輾轉5所美術專業學校,遍訪名師,先后師從法國教師、林風眠、常書鴻、李超士、潘天壽等,博採多家眾長。在董希文的藝術中,盡管他選取的是油畫,但從他一生堅持走油畫民族化的明確態度中,仍能看到他骨子裡所受到的傳統藝術的影響。”

  □女兒追憶

  父親喜愛凡·高和拉斐爾

  在展覽開幕時,女兒董一沙潸然淚下,她說:“父親59年沒有過過一次生日,這次畫展是為他過的最好的一次生日。”在董一沙的印象裡,父親非常嚴格,又很溫和,而且有意識地培養她的責任感。“我父親平時特別忙,很少有閑工夫管家裡的瑣事。但我第一次戴上領巾的那一天,我從學校往回家地胡同裡走,走到半路上,竟然老遠就看見他了,特高興地拍著掌朝我走了過來,走到跟前蹲下來對我說,‘從今天開始你就是少先隊員了’”。50多年過去,董一沙在描述這一幕的時候,又像是回到了小時候,“他把那一刻當成一場儀式一樣,讓我記住從那時開始,身上就有了使命感、責任感”。董一沙回憶,父親與爺爺的教育方式不同,父親在對待下一輩時表現出的是完全的民主,“他從來不干預我們的選擇,不強迫我們一定要走什麼樣的路,而是尊重我們的個性,在此基礎上給予引導。”

  對於父親走上藝術的道路,董一沙說:“爺爺董萼清收藏大量古代書畫、金石碑帖與瓷器,使父親自幼埋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根基。高中畢業后,父親打算正式習畫,但爺爺不允許,父親便考入杭州之江大學(今天的浙江大學)土木系。但第二年父親便‘棄工從藝’,瞞著爺爺考入蘇州美專,師從顏文樑等學習西畫。”至於父親最喜歡的藝術家,董一沙也“很難說”。“他會喜歡不同風格的作品,曾經有跟我們說過他特別喜歡凡·高,他喜歡凡高作品中強烈的色彩感,喜歡凡·高作品所呈現出的那種對生活的熱情﹔他也會喜歡拉斐爾作品的優美和典雅。他的口味很豐富,正因如此,也造就了他自己作品的豐富性”。

  □延伸閱讀

  《開國大典》幾易其稿

  董希文因《開國大典》名聲大噪,也因其蒙受災難。1971年,已經身患重病的董希文根據“上級領導”指示,修改《開國大典》,去掉畫面中的劉少奇,將劉少奇替換為原本“差不多看不見”的董必武﹔1972年,再次根據“上級領導”指示,要求去掉《開國大典》中的林伯渠,多方協調后,決定由靳尚誼臨摹此畫,董希文到現場指導﹔“四人幫”倒台后,劉少奇很快被平反,《開國大典》需恢復原貌,此時董希文已離開人世。根據董希文家屬的意見,為保留原稿,中國革命博物館委托靳尚誼在復制品上修改,靳尚誼又推薦閻振鐸、葉武林完成了修改。此后在所有重大展覽中的《開國大典》均為這幅的復制品。而董希文那幅因為政治風波不斷被改變的作品出於保護的原因,如今已藏深庫。

  >>小亮點

  1

  兩個版本的《百萬雄師下江南》有史以來第一次雙雙走出中國國家博物館回到創作者的“娘家”展出。連同家屬珍藏的16件創作稿第一次以完整面貌呈現在公眾面前,可謂是《百萬雄師下江南》創作全程的大亮相。

  2

  《抗美援朝》第一次走出中國國家博物館外借展出。

  3

  時隔70年,《苗民跳月》和《敦煌全景圖》第一次離開敦煌展出。

  4

  巨幅革命歷史畫《紅軍過草地》第一次走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而且第一次與珍藏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另一幅同題材《紅軍過草地》同時展出,可見董希文在重大歷史主題創作上的探索與深化研究。

  5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珍藏著8件董希文先生20世紀40年代臨摹敦煌壁畫的精美之作,這8件作品之前從未公開展出過。

  6

  家屬珍藏董希文為家人繪制的肖像照,首次以“全家福”的方式全部展出。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