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韓劇《匹諾曹》熱播 “綜合征”只是個傳說

張良如

2015年01月21日09:32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匹諾曹綜合征”只是個傳說

  《匹諾曹》劇照。

  最近,韓劇《匹諾曹》熱播,劇中女主隻要一說謊就會打嗝,直到說出真相打嗝才會停止,這個毛病在電視劇中稱為“匹諾曹綜合征”。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名為“匹諾曹綜合征”這個病嗎?北京回龍觀醫院副主任醫師宋崇升表示:典型的“匹諾曹綜合征”只是理論上存在的疾病,在現實中對大多數心理醫生來說,“匹諾曹綜合征”那種極端的表現就像一個傳說,隻存在於口頭和想象中。

  “匹諾曹綜合征”害怕被嘲笑

  “電視劇中說謊打嗝的情節,不屬於匹諾曹綜合征,只是‘借用’了說謊會鼻子變長的匹諾曹童話故事情節而已。如果真有說謊就打嗝的表現,那也隻能推測這個人以往說謊時緊張,而恰巧又出現打嗝,自此說謊與打嗝建立了條件反射,導致以后說謊就會打嗝。” 宋崇升說,就像有的人緊張就會出現心慌、臉紅、說話結巴等情況。更多是心理活動反映到軀體上,在生理上出現的一些表現。

  據悉,匹諾曹綜合征,也叫被笑恐懼症(geloto phobia),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是在1996年由德國的Michael Titze發現並命名的,其中詞根gelos在希臘語中代表“笑”,而phobia代表“害怕”,放在一起的這個詞就代表“對被笑感到恐懼”。經典的“匹諾曹綜合征”表現為患者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就如臨大敵,像遇到危險而不能逃跑的動物,恐懼得肌肉緊張、全身木僵,仿佛立刻變成了木偶。

  笑對匹諾曹患者不代表愉快

  Michael Titze在自己的臨床實踐中發現一些病人很擔心被取笑,他們會去觀察周邊的環境,尋找被嘲笑或奚落的任何可能跡象。有時並沒有明顯的原因或証據,他們就會把環境中聽到的笑聲歸結於在嘲笑自己,然后感到很不舒服。下一次再進入社交活動之前,被笑恐懼者會感到惴惴不安,對預期可能出現的嘲笑感到擔憂害怕。很多時候,由於這種恐懼、尷尬的預期過於強烈而難以承受,他們干脆自己“宅”在一個地方,寧可孤獨無聊,缺乏人際交流,也不願冒這種可能變成可笑的“木偶”的危險。

  一些科學研究者試圖以早年成長經歷進行解釋。他們推測,這些匹諾曹恐懼征患者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確實經常受到來自他人尤其是家人的奚落、嘲笑,這些家人通過嘲笑引發孩子內心羞恥恐懼的反應,從而達到控制他們行為的目的。

  笑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陰影和創傷,對於這些人來說,笑並不代表愉快,而代表嘲笑和貶低。早前已經有研究証實,在青少年時期有過被同伴欺負和嘲笑經歷的被試,更可能對模糊情境或者善意玩笑情境產生恐懼、憤怒的反應。

  分不清“善意”和“惡意”的笑聲

  記者在百度百科中了解到針對匹諾曹恐懼征深入的研究在這2008年左右才剛剛起步。這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幽默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幽默研究雜志》在2009年出版了一期專刊,專門報道了對於“匹諾曹綜合征”的各類研究。

  例如,瑞士蘇黎世大學Willibald Ruch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對被笑感到恐懼者和不感到恐懼者在解釋模糊情境下的笑聲含義時明顯不同。實驗中給這兩類被試聽一些笑聲的錄音片段,這些笑聲具有不同的情緒含義,讓被試評價這些笑聲背后的動機是什麼。結果發現和對笑聲不恐懼的被試者相比,被笑恐懼者會更多地把由衷的愉快笑聲評價為不愉快的,也就是說,即使是真正的開懷大笑,也很可能被他們知覺為發出笑聲的人內心其實並不開心。

  這個研究小組進一步就人際情境進行了區分,將笑的動機分為“善意的打趣”和“故意的嘲笑”兩類,並讓被笑恐懼者和普通被試者評價這兩類人際情境。結果發現,被笑恐懼者很難區分哪些情境是善意的開玩笑,而哪些是故意的嘲笑。雖然對於故意的嘲笑,兩類被試者都會產生羞恥、害怕和憤怒的反應。但對於善意的玩笑,被笑恐懼者相比普通人就顯得有些敏感和過激了:普通被試者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感到愉快和驚奇,而負性情緒的水平很低﹔而被笑恐懼者在此時卻如同受到故意嘲笑一樣,產生了羞恥、害怕和憤怒的反應。

  “對於國外這些研究和理論,我覺得解釋的比較合理。”宋崇升表示,“匹諾曹綜合征”是由國外學者提出來的,臨床上他本人及周圍心理醫生從未碰到過患者因為被笑而全身木僵的極端表現。但對被笑敏感,卻大有人在。

  “匹諾曹綜合征”屬社交焦慮症

  宋崇升認為,“匹諾曹綜合征”的一些表現比較接近心理衛生領域的社交焦慮症。兩者都會出現與社交有關的焦慮反應。但“匹諾曹綜合征”更特定於對被笑的敏感。而社交焦慮則不僅限於此。患者對於普通的社交場合即感到擔心,對與他人的交往感到沒來由地害怕。重者在社交場合下幾乎不可控制地誘發焦慮,對社交場景出現持久地、明顯地害怕和回避。社交焦慮症是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家庭教育及性格是發病的部分原因。當然,對於一些有壓力的社交場合,比如面試、答辯、發言等情境,出現短暫的緊張焦慮是普遍的正常的情緒反應,加強訓練即可逐漸脫敏。隻要不是過度的持久的焦慮,一般不必擔心。

  “匹諾曹”患者會放大負面情緒

  被笑恐懼者是一類對笑“過敏”,因此“笑不得”的人,即使是朋友之間愉悅、善意的玩笑,也會被他們嚴肅緊張地對待,你本來出於友好的笑聲也可能使他們“心裡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實際上,研究已經發現,“匹諾曹恐懼征”與人格特點上的內向和神經質有很大關聯,提示我們這類人本身的情緒敏感性和波動性較高。

  這種緊張和提防,會使他們喪失掉許多人際交往方面的愉悅體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奧地利格拉茨大學的Papousek等人發現,“匹諾曹恐懼征”對負性情緒的調節能力較差,和普通被試相比,他們更容易沉浸在帶有恐懼、悲傷或憤怒的影片情緒中,主觀放大這些情緒,並且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平復這些強度更高的負性情緒。

  “匹諾曹”患者不缺乏幽默細胞

  被笑恐懼是一種條件化的過程:成長經歷和家庭教育促使他們在“笑”與“負性情緒”之間建立了連接。實際上有研究發現,當不涉及可能指向自己的嘲笑時,被笑恐懼者對於玩笑和幽默的理解力與其他人沒有差別。

  對被笑敏感的人並不缺乏幽默細胞和開玩笑打趣的智慧,他們所需要的只是感到人際的溫暖和接納,這樣他們就會小心翼翼地從自我防衛的“保護殼”裡探出觸角,逐漸放鬆,讓笑與恐懼、憤怒、羞恥一系列負性情緒之間的聯系逐步消退,而在笑與輕鬆、愉悅之間建立積極的關聯。

  晨報記者 張良如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