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剪刀石頭布”這個被視為兒時的游戲,被學者用到一項正兒八經的科學研究中。現在,這項此前被譏為“吃飽了撐的”研究,入選了“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2014年度最優”,成為了中國首次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社科領域成果。 (1月22日《錢江晚報》)
沒獲獎之前,被譏為“吃飽了撐的”,一旦逆襲,又被人捧成“有本事你也去麻省理工拿個獎”。你跟他談學術,他跟你談效益﹔你跟他談研究,他跟你談獲獎,這大概就是“剪刀石頭布”此類科學研究遭遇到的尷尬。
一百多年前,“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簡單的“豌豆開什麼顏色花”的實驗結果,如果放到現在,想必也會引來諸多吐槽,“種豌豆誰都會啊,農民伯伯都知道的事情,你一個科學家花那麼大力氣做啥?”“這個研究能增加豌豆產量嗎?”……長久以來,人們一提到科學會立馬想到自然科學,而且與技術等同起來。研究出來的成果得了什麼獎、可不可以產生效益、能產生多大的效益似乎成了評判科研成果的不二標准。
現在,“剪刀石頭布”科研命題真假通過獲獎已經得到澄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它可能會為諸如物理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做出貢獻。但質疑並沒有停止,隻不過是滑向了另一個層次。飽受學術腐敗、“磚家”侵擾的人們,更想讓他們眼中的科學家來做點對自己有用的事情,而不是繼續研究那些經世但不能“致用”的小玩意。比如,有人就開涮說,讓這些科學家去研究股市吧,掌握了必贏的經驗,再轉賣給所有人,皆大歡喜。
重結果輕過程、重實用輕理論,農耕時代科技發展的窠臼,在這次輿論反應中一一得到印証。但必須厘清的是,科學從來就不是為了直接“用”而研究的﹔直接為生產服務的,那是技術。雖然很多情況下科學和技術可以結合,馬上變成生產力,但科學研究卻不能以急功近利為目的。急於“變現”,用完全工具的觀點去看待科學,隻會影響人們對科學的價值判斷,滋生反智心理,讓科學研究與公眾認知漸行漸遠。如果人們不尊重科學家從常識中探索真理,人們依舊對類似的豌豆實驗、“剪刀石頭布”研究嗤之以鼻,那麼科學發展就難以走向開闊地。長沙晚報評論員 庹新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