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你們看上的東西隨便拿”
——古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1893—1966)
距離孫瀛洲捐獻國家3940件文物快50年了,他“一鍋端”式的磅礡捐獻氣勢,在孫瀛洲的子女和弟子心中,依然留有不可磨滅的印象。
孫瀛洲弟子、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輝柄已82歲高齡,他清楚記得,1956年,他在故宮工作第4年,到孫瀛洲住地清點、登記捐獻文物,“他對我們說,‘隻要你們看上的東西隨便拿,越多越好,剩下來的破爛我留著。’”
對孫瀛洲之子孫洪琦來說,那次捐獻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則始終帶有一絲神秘感。“父親在敦華齋專門有一間屋子放這些寶貝,普通朋友都看不了,隻有懂行的人才被允許入內。但在正式捐贈之前,父親決定讓全家人看上一眼。我那時候很小,隻覺得那些寶貝就這麼一晃,后來就都不見了。”
這些文物,李輝柄親自領取、包裝、登記過,他說,孫瀛洲捐贈的文物包括陶瓷、犀角、漆器、雕塑、佛像、家具等多個門類,光瓷器就有兩千多件,國家一級文物多達25件。而這其中就有故宮鎮館之寶之一的明成化斗彩三秋杯,這對不足4厘米高的三秋杯,胎體薄如蟬翼,從杯子內壁可看透外壁花紋。孫洪琦說,三秋杯當年是父親用40根黃金換來的,但他父親始終過的是窮人生活,“早點就是在燈市口的小攤上,買幾分錢的豆漿油餅﹔鞋壞了,全是自己釘掌。”
回首那次捐獻,孫洪琦更感慨的是,“像我父親這樣的杰出人才,孫家幾百年出了一個,以后不可能再有了。”他認為,他父親在文物界同樣難以復制,“為什麼有人在博物館呆了一輩子,一無所成,而他能從一個學徒成為古玩商,再由古玩商成長為收藏家,最后又成為學術研究大家?我們對他的研究還不夠。”
孫洪琦說,他父親從河北冀州到北京之后,從學徒開始干起,特別肯鑽研,后來開了自己的古玩店。當人們對永宣青花還沒有認識的時候,他已從造型、繪畫、款識、用料等各方面,進行過很透徹的研究了,“他還到景德鎮考察窯址,並對永宣青花進行仿制,他仿制的永樂、宣德青花盤、碗類,凝重結晶的青花斑點深入胎骨之間,效果與真正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相似。解放前,他仿制的東西,叫孫窯。”
李輝柄驚訝於,孫瀛洲並非科班出身,但其研究方式竟然和考古學中的類型學天然吻合,他甚至成為我國採用類型學方法對明清瓷器進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對此,孫洪琦還談到,過去文物鑒賞技巧都是口傳心授的,像商業機密一樣,而他父親卻從未存私心,他的研究理論從來公之於眾。
有趣的是,孫瀛洲擔任故宮學術顧問期間,在整理、鑒定大量文物過程中,免不了和自己昔日把玩的寶貝碰上一面,“這個時候,他就會幽默地說,這是本公司的東西。”李輝柄說。
“文革”的到來,摧毀了一切。孫瀛洲無法忍受折磨,含冤而去。他把一生珍藏全部捐給了國家,未給子女留下任何財富。就在前年舉行的孫瀛洲捐獻文物精品展上,面對價值連城的三秋杯,收藏愛好者特別羨慕孫瀛洲的后代,有人就問孫洪琦開的是什麼車,誰知大收藏家的后代回答:“騎車來的!”孫瀛洲的無私捐贈,今天很多人已無法理解了。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