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6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按說該由太子朱標繼位,可朱標早在1392年就病逝了,皇位交到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手裡,史稱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年)8月,因不滿削藩,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難”。1402年7月,朱棣攻入南京,驚訝地發現朱允炆下落不明。
12年后,曾擔任過朱棣老師、已告老還鄉的唐瑜,拖家帶口地從富庶的浙江金華府蘭溪縣,遷徙到當時的窮鄉僻壤四川宣漢前河蘭木溝(今南壩鎮昆池)定居下來。朱允炆去了哪裡?唐瑜為何在晚年如此大費周折地遷徙到四川宣漢?二者之間有什麼聯系?
燕王朱棣的授業恩師
朱元璋在位時,浙江金華府蘭溪縣有個叫唐祥泰的人,擔任五經博士、都御使。唐祥泰有3個兒子:唐瑜、唐瓚、唐瑞。唐瑜的先祖,是北宋神宗皇帝時的宰相唐介。
唐瑜中進士后兩年的1381年,朱元璋調他去擔任東宮教諭,近言日講官,成為四皇子朱棣的專職老師。
教諭,是一個學官的名稱,意思是正式教師。日講官又是什麼意思呢?也是一種官名,主要工作是幫助皇帝敷陳經史、回答皇帝咨詢,順便也做做皇帝的秘書,記錄皇帝的言行。明朝時,日講官一般由翰林院年高資深的學者充當。由此可見,唐瑜當時是多麼地受朱元璋同志的信任和重用。
也許,當時給朱棣上課的唐瑜根本不會想到,眼前這個四皇子今后會成就一番帝業。不過,在唐瑜眼裡,四皇子就只是他的學生,他有責任教好。唐瑜對朱棣潛心授業解惑,大力提倡“以人為本”的理念,著力強調“強國富民”的政策,極力推崇“平民教育”的思想,對朱棣的影響巨大。朱棣稱帝后,唐瑜又輔佐了他3年。
永樂3年(1405年),朱棣召見唐瑜,要給他官職。唐瑜連忙推辭說:“臣老矣,不能為陛下任使也。”朱棣不干,堅決要唐瑜出來為國家發揮余熱,唐瑜也堅決不干。如此三番推辭后,朱棣才勉強答應唐瑜告老還鄉。
回到浙江金華府蘭溪縣老家的唐瑜,在安度晚年的幸福時光中,也沒有閑著。在他看來,當了一輩子的帝師,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皇帝,全靠教育啊!所以,他要把有限的余熱發揮到無限的教育事業中去。於是,唐瑜筑室講學,開辦私人學校,取名叫“五經儒籍講堂”。
如果歷史就這麼發展下去,唐瑜會在散發余熱的幸福生活中漸漸老去,直到去世。可是,余熱還沒發揮幾年,他卻帶著家人大老遠地跑到了四川宣漢的鄉壩頭住下來。
這事的確讓人費解,作為帝師,朱棣對他尊敬有加,不可能加害於他,還有誰敢去動他?他不可能是為了避禍而遠走他鄉。難道是唐老爺子出於對西部大地的熱愛,突發奇想想去西部搞開發改行開農家樂了?
身負一個特殊歷史使命
唐瑜舉家遷到宣漢,當然是有原因的,而且非常神秘,神秘得讓我們現在都隻能推測,而不敢下定論。其實,唐瑜的一生都比較神秘,他的生卒年至今都無從確証。他的存在,似乎都是為了朱棣。從1381年開始擔任朱棣的老師,到1405年告老還鄉,25年裡,他都在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地潛心授教、輔佐朱棣。
盡管神秘,但我們可以從唐瑜入川的線路“寓夔至達遷東邑”看出一些端倪來。夔就是夔州,即現在的重慶奉節,是長江上的一個重要城市。從漢代起到20世紀初,奉節一直是巴渝東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至達”中的“達”是達州,達州自古以來也是川東北的重要交通樞紐。“東邑”是東鄉縣,宣漢縣的舊名。
“寓夔至達遷東邑”的意思是說,唐瑜從浙江出發后沿著長江逆流而上,先在奉節暫住了一段時間,后來到了達州,最后定居在宣漢。他為什麼要這麼走?從他在夔州暫住一段時間可以看出,他在從浙江出發時,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地,很像是隨性游玩。
這不合常理,一大把年紀了,不在家裡好好享受天倫之樂,干嘛要帶著一大家人跑出來漫無目的地游玩?真有那麼好玩的嗎?這一路上都是高山峽谷,沒有高速路,萬一半路上生病了怎麼辦?那個時候又沒有直升機可以進行醫療援救。
所以,唐瑜一定是身負了特殊使命。什麼使命呢?監視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在朱棣攻入南京后,就活不見人死不見尸。至今,關於朱允炆的各種傳說比比皆是。當時朱棣很著急,無論如何都要找到朱允炆才能心安。他先是組織了大量的秘密行動隊在國內到處尋找,后來聽說朱允炆可能逃到國外去了,又叫鄭和七下西洋去尋找。最后,朱棣又得到消息說,朱允炆跑到四川來了,在一個寺廟裡安身。
盡管此時朱棣的政權已經很穩固,朱允炆也沒有咸魚翻身的可能,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還是得小心提防才是。為了不打草驚蛇,最好的辦法是悄悄派人去監視。派誰去呢?恩師唐瑜成了朱棣的最佳人選。唐瑜本來就對朱棣忠心耿耿,接到朱棣的密詔后,自然會不顧年老體弱,義無反顧地執行命令。
從唐瑜入川的線路可以看出,唐瑜最初應該是不知道朱允炆究竟在四川什麼地方,他一路走一路打聽,最終打聽到朱允炆在達縣龍灘鄉的中山寺裡。因此,唐瑜就到了宣漢前河蘭木溝定居,忠誠地執行監視任務。蘭木溝的對岸是南壩,那時的南壩,已是三峽地區通向川北和陝南的重要驛站。
那麼,朱允炆真的是在四川嗎?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和歷史遺跡考証,朱允炆在逃出南京后,隱姓埋名,四處雲游,最后有可能來到了四川。朱允炆先后到過瀘州、重慶、鄰水、大竹、通江、巴中、南部、閬中和達州等地,所到之處,留下了大量遺跡和傳說。
明代宗景泰年間(1450-1457年),朱允炆病死在中山寺。明代宗聽說后,叫禮部僧房司選派高僧印秀前往中山寺治喪。印秀把中山寺擴建為“通州第一梵剎”,還按帝陵標准,在中山寺東邊修建墓室,至今地宮仍保存完好。
萬歷年間,明神宗又命吏部尚書衛承芳督工整修中山寺,立下《重建中山寺碑記》傳與后世,還建造明惠廟作為紀念。明惠廟如今已毀,但至今仍有兩株根深葉茂的黃桷樹。
建文帝朱允炆又稱惠帝,這明惠廟名字取得奇怪,修得也蹊蹺。如果不是為朱允炆修的,您說是修給誰的呢?
唐瑜的后代人才輩出
唐瑜去世后,葬在前河東溪口(今宣漢南壩鎮東陽溪)北坡,夫人熊氏與他同墓合葬。宣德2年(1427年),皇帝朱瞻基下旨說:“瑜教訓有方,請入東鄉縣鄉賢祠受享。”要求歷任知縣和到宣漢的欽差大臣,都要前往東溪口唐瑜墓地祭拜。
為方便接待朝廷和地方官員,唐瑜后人在東溪口前河岸邊修建了接待寓所。后來逐漸形成一條街道,拓寬了南壩鎮的范圍。1613年開始,此處開始有農副產品及油鹽市場,均為唐姓人建造。
唐瑜有兩個兒子:唐鯤、唐鯉。如今宣漢南壩鎮昆池的得名,就源於唐鯤、唐鯉二人。
唐鯤,字天池,永樂6年(1408年)中舉,第二年中進士,曾任蘇州知府。唐鯉,也曾任黃州知府。唐鯤出任蘇州知府時,在綏定府(今達州)州門建了一座“鯤奮天池”牌坊,“鯤奮天池”4字由朱棣御敕。朱棣取唐鯤名字的“鯤”字和字號“天池”,組成“鯤奮天池”賜給唐鯤,希望唐鯤能“鯤鵬展翅,鵬程萬裡”。唐鯤以一個進士的身份能得到朱棣如此厚望,不能不說與唐瑜有關。
唐鯤、唐鯉去世后,合葬在如今的昆池磨灘劉家壩。當地人為紀念唐鯤、唐鯉,捐資在磨灘修建了一座石牌坊,牌坊匾額仍刻“鯤奮天池”4字,后因修建磨灘水電站被毀。
后來,當地人還取“鯤奮天池”4字中首尾兩字“鯤池”作為地名,把蘭木溝改稱為鯤池壩。又因唐鯤、唐鯉曾擔任過知府,當地百姓又把鯤池壩改名為官池壩。進入現代,在鄉鎮建制時,仍採用鯤池作為地名,取名鯤池鄉,后來更名為昆池鄉。撤鄉並鎮時,昆池鄉與南壩鎮合並為現在的南壩鎮。如今,在百度地圖裡還能在宣漢縣搜索到“昆池鄉”這個地名。
唐瑜的后代人才輩出,明清兩朝有51人考取功名,其中庠生4人、舉人8人、進士11人、貢生21人,54人出任過各級官職。尤其是唐瑜第11世孫唐甄,與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並世齊名,成為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之一。
唐瑜、唐甄主張的許多思想,如“民本”思想,內涵相同,外延覆蓋。唐甄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唐瑜思想的影響。
唐樂宇:孤身阻止大血案發生
20多年前的1988年4月8日,綿竹大東街商業場基建工地上,工人在挖基槽時發現一個金龜。經鑒定,金龜是唐代的工藝品,出土地點在唐樂宇私宅廳堂的地基下面,估計是建宅時的鎮宅之物。唐樂宇是誰?
唐樂宇(1739-1791年),清代詩人,高祖唐敬一出自遂寧黑柏溝張氏家族,與清朝第一清官張鵬翮同祖。從唐敬一到唐樂宇的父親唐叔度幾代人,都做過官,唐家可謂是書香官宦之家,家境殷實。唐樂宇在當時綿竹最繁華的大東街,修了一座高大宏麗的私人宅院,綿竹人稱為唐家衙門。
唐樂宇少年勤學,天資聰穎,乾隆31年(1766年)考中進士,時年27歲,被授戶部主事。在任上干得出色,經大學士英廉推薦,唐樂宇升員外郎,擔任錢法堂監督。錢法堂是清朝管理錢幣鑄造的機構,下設銅署、鉛署,有鑄工上萬人。
唐樂宇剛上任,就遇到了鑄工罷工。原來,鑄工們不滿署官和爐頭敲榨盤剝、克扣餉銀,故而奮起抗爭。署官和爐頭嚇壞了,急忙請求京師九門提督派兵前來彈壓。官兵包圍了工場及周圍的胡同和柵欄,流血沖突即將發生。
唐樂宇趕緊阻止官兵,請求他們不要開火,然后跑到鑄工棚舍,與鑄工們商談,承諾要查辦違法的署官和爐頭,並限期償還欠債。鑄工們問萬一到期后沒發放餉銀呢?唐樂宇拍著胸口承諾說:“我到時給你們!”大家這才結束罷工。唐樂宇以一人之力,阻止了喋血京城的大事件發生。
唐樂宇倒是出夠了風頭,但卻招來了上司和同僚的忌恨。不久,他被外放到貴州平越府任知府,這一去就是20年。當時的平越是“路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貧鄉僻壤,唐樂宇上任后,勤政愛民,大力發展文化教育,捐出俸銀修建墨香書院,以重金禮聘浙江名士葉夢麟前來執教。
乾隆55年(1790年),唐樂宇調任貴州南籠太守。次年春,唐母去世,唐樂宇扶柩往老家綿竹趕去。途中,由於哀愁勞累,客死在川東夔府雲陽江船上,享年52歲。唐樂宇的遺著有《南籠遺稿》《黔南詩存》等。
四川唐門是真的嗎?在哪裡?
喜歡看武俠小說的人,一定對四川唐門不陌生。在武俠小說家的筆下,四川唐門是一個讓人神往又神秘莫測的武俠門派,唐門有毒的暗器更是武林一絕,讓江湖人士聞風色變。那麼,真的有四川唐門嗎?如果有,在哪裡?
對於這個問題,不少史學家進行了考証。重慶還沒直轄前,開縣唐家拳傳人李千祿曾參加四川省體委組織的挖掘整理民間武術套路工作,與川渝武術界交往頻繁。
李千祿在研究中發現,除開縣史稱唐家拳的唐門外,四川其他地方沒有任何拳種被稱為唐門。所以,蜀中唐門、四川唐門、峽江唐門,說的就是四川開縣(今重慶開縣)的唐家拳。這一門派以拳術器械和竹鏢暗器自成一系,從明末一直傳到今天。
清朝晚期,有個叫何崇政的反清人士,后來削發為僧,法號諶然。諶然法師寫了一本武術秘笈《拳乘》,書中開頭就是一句詩歌:“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風義滿江湖。”“一樹”指的是峨眉武術,“五花”指的是都江堰青城派、豐都青牛派、通江鐵佛派、開縣黃陵派、涪陵點易派5個流派,“八葉”指的是洪、化、字、會、僧、岳、趙、杜8個門派。
對諶然法師這首詩的解讀,也有不同的觀點。諶然法師一生致力於反清復明,來往於川西、川東等地,在民間以哥老會的形式聯絡武林各門派起來反清。詩中的“一樹”,說的是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五花”是指5個活動據點,“八葉”是說這些據點練武的主要門派。
但不管是怎樣的觀點,那首詩都表明,四川的武術是很繁榮的,門派是眾多的。其中的開縣黃陵派,就是說的唐家拳,也就是四川唐門。
關於唐門武術的最早記載,是在明朝末年。張獻忠入川攻入開縣后,一天,幾個士兵渡過南河跑去偷吃甘蔗。看守蔗林的長工姓唐,不准士兵偷吃。士兵仗著人多又有兵器,一擁而上想干掉他。不料,唐姓長工用鋤頭還擊,沒幾下就把士兵們打敗。這事被統兵知道了,把唐姓長工請來切磋武藝,也被打敗。此后,開縣唐家拳在武林中聞名起來。
清雍正、乾隆年間,開縣唐門掌門人唐天泰因武功超群,被選入皇宮當侍衛,與八卦掌掌門人董海川共事。兩人閑暇之余,經常聚在一起探討武藝。唐天泰告老還鄉后,潛心習練和創新發展唐門武術,並傳授給后人。唐天泰死后葬在開縣文峰鄉(今漢豐街道),后來墓穴被毀。
清末民國初,開縣唐姓家族住縣城近郊的三中、大林、駟馬橋唐家箭樓等地。唐家男女老少都習武,在全國武林影響很大。
唐家拳套路豐富,徒手套路有蕩平庄、三戰、燕青、之字、連八腿、綿掌、一路、二路、游沉等各一套,九滾十八跌共6套。器械有齊眉棍(青龍棍)、長棍(單頭棍)、滾龍刀(雙刀)、大刀(定唐刀),暗器有竹鏢(藥鏢),對練有上六合(六合手)、下六合(六合腿)、對棍等。套路追求動作速度和發力,講究從防守中進攻,注重實戰應用。
四川部分地方唐姓字輩情況
渠縣一支:千萬克諱永,志彥文世國。君學有奇仕,朝廷正聯科。
安岳一支:朝尚國汝士,三四在大學。永正明良德,安定世代樂。
蓬安一支:世登聯科顯,仙容金玉來。茂美達前俊,群英冠步台。樹立名嘉會,時中誠攀才。
劍閣碗泉一支:正大(天)光(心)明,世德顯榮。聯登富有,應永朝庭。欽若文昌,運開宗幫。懷仁履孝,萬代含芳。
金堂福興一支:國字玉庭中,茂文大道昌。書禮光先德,仁義其之良。雲華招子武,富貴命天長。方正是真杰,通明以壽康。
資中龍江一支:善述家聲振,慶延世澤長。朝廷維國彥,志士樂安邦。
廣元元壩一支:開仕德正興,登科定昌榮。恩澤長永吉,建樹在朝廷。
岳池齊福一支:光代守孔孟,子道以遺芳。翕善隆意遠,裕后永福祥。
儀隴芭蕉一支:一二三朝定,國正天星順。桂自嘉聯科,作得詩民仕。禎宗富佑仁,元鳳祖祭隨。
中江通山一支:大玉含暉吉,光庭啟世承。應國昌德祚,錫繼道隆金。霞澤映宇內,精彩煥乾坤。泰和致奇瑞,代久衍豐亭。
營山涼風一支:順德志世二榮昌,建國紹先基有光。文維朝廷成景運,嗣繼祖道起明良。
射洪太和一支:人立高明志,純修方可傳。守宜開佐治,師濟紹孚先。
會東鬆坪一支:朝廷國府明,仕正文有定。玉利邦世志,時義思選達。富貴啟榮昌,祖應開家橋。永順進金科,興發元漢宗。登連學錫祥,海光清雲現。
樂至李家溝一支:純孝萬代勝,錫福永世隆。道德應榮顯,才學紹文峰。益舉維國正,遠近方有明。俊秀英契啟,吉祥照門廷。
威遠碗廠一支:啟錫迪端道,德永遠仕公。卿家學文章,換光華富祿。興克昌純祖,武典策載勛名。
大竹八渡一支:尚一登元國,正天啟聖朝。詩書洪燕翼,禮義大宗桃。嗣直山河壯,明通德月照。薪傳與世守,祖述誦神堯。
富順斗山一支:仲必李聰才,志思大世尚。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人和家永發,學廣德常綿。
金陽桃坪一支:元永安邦定,世承晏祖恩。先宗盈鼎甲,后嗣盛長庚。及弟文林煥,聯科仕子興。雍熙崇作遠,慶順競維平。
彭州天彭一支:國正天星順,官清民自安。興家重禮義,福祿享多端。
資陽雁江回龍一支:大明世登天,心順慶宗元。萬代榮昌遠,文武保安全。
珙縣一支:原思天文朝,應逢國知昌。永定安邦正,鋼金守雲華。
江安仁和一支:仲承守仕仁,子文思朝光。大德維先正,榮華永世昌。
犍為棉花山一支:世尚大有昌,本隆再建芳。朝廷時選舉,多用士賢良。
宜賓一支:孝仁世仲安,宗祖昔友思。明昌承先澤,傳芳應永隆。興國義集家,祿和生裕壽。勤耕書禮德,君恩萬季紅。
都江堰崇義一支:朝庭崇道德,世澤裕乾坤。立志修天角,成名顯祖恩。
崇州三郎一支:萬橋啟地之文載,正大光明學世成。
蓬溪蓬南一支:國泰民安,人才蔚啟。立志興家,成德休林。百善孝先,良忠可佩。永正倫常,恆遠義正。宏浩克昌,順天有益。吉慶瑞祥,萬代長繼。
大英卓筒井一支:貴永志廣世,中長文首登。德坤應治茂,朝邦國太洪。先基承高厚,任榮佑祚祥。端方為善緒,光耀顯賢良。
屏山炭庫一支:子文思朝光,仲成守士仁。大德維先正,宏才自永昌。邦家應必盛,治世之賢良。
瀘州一支:相文基朝國,正克開希元。永世有光化,安定治中天。汝昌維學錫,守道紹懷宣。
德陽一支:時正應國家,永興世繼昌。景運光先德,文明啟大宗。詩書承澤遠,萬代兆榮封。洪開詔燕冀,輔弼振朝綱。
廣安明月一支:永德敬志輔,春成世盛國。有仕三開泰,時邦明瑞協。敦厚建鴻基,富潤裕本業。積善樂慶余,體教彰和悅。經學守家傳,儒修繼宗澤。應運作人才,在官任俊杰。萬代保平安,福祿壽自得。
讀者互動 關注微信公眾號看更多百家姓文章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詳細報道了王、(鐵改)余、蕭、潘、傅、劉、孔、廖、鄧、李、易、馮、白、羅、賀、謝、滕、方、吳、汪、楊、鄭姓等,正在報道唐姓。
讀者如想查看此前的報道,一是可通過華西都市報電子版(網址 www.wccdaily.com.cn)查詢,二是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
因報紙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報紙文章更詳盡、更豐富。微信上推送的姓氏,是根據報紙報道的進度陸續推送的,正在不斷完善和豐富內容。讀者要想獲取某個姓氏的文章,隻需發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文章,隻需發送“王”(不含引號)即可。
如果您的家族有鮮為人知的故事要與大家分享,如果您想把對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來,如果您想得知自己所在姓氏的根源和故事,如果您想尋找在川宗親家族,歡迎撥打華西都市報新聞熱線028-96111。
下期精彩預告 周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源自軒轅黃帝的姬姓,可謂是根紅苗正。黃帝的姬姓后裔建立了周朝,周朝的王公貴族在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洪流的巨變中,紛紛以國為姓,周姓開始大量出現在中國,並迅猛繁衍發展到今天,形成中國的一個大姓。周姓總人口有2520多萬,名列第10位,四川是第三大省份,大約有200萬人口,排在四川姓氏人口的第8位。下期,我們為您講述周姓的前世今生。
特別致謝本期唐姓的採訪和資料提供,得到了四川唐姓研究者唐學鏞、唐勇先生的大力支持。本版稿件採寫華西都市報記者 黃勇
抽獎活動
關注微信 熱線參與 讀四川百家姓 期期有獎
本報聯合“貴州茅台酒廠集團技術開發公司·家譜酒”,在“四川百家姓”欄目開展抽獎活動。本期抽獎活動繼續進行,獎品豐厚,隻要參與,就有獎品。第一種方式是掃碼有獎,用手機掃描上面的二維碼添加關注,按照提示,即可參與抽獎。第二種方式是撥打本報熱線028-96111參與抽獎。
一等獎8名,其中掃碼有獎6名,熱線抽獎2名,獎品為市值599元/瓶的本家姓氏家譜酒(如胡先生中獎,獎品為胡氏家譜酒,下同)。二等獎12名,獎品為市值299元/瓶的本家姓氏家譜酒。三等獎30名,獎品為家譜姓氏名酒京東優惠券200元。參與獎,隻要掃碼或熱線互動100%中獎,獎品為家譜姓氏名酒京東優惠券100元。
本期抽獎活動截止2015年4月22日晚上12點。上期一等獎中獎名單:秦先生139**** 4328、陳先生137****0828、陳先生188**** 8918、凡先生153****2999、黃先生159**** 9089、李先生139****2282、劉先生130**** 7696、孫先生156****6789。實物獎品由工作人員短信通知,快遞送達(郵費請自理),其余獎項通過微信公眾號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