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主席陳嘉上談金像獎評獎標准:跟奧斯卡是反向的

聶寬冕

2015年04月21日07:23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專訪香港金像獎主席

  19日晚,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香港文化中心揭曉了結果,合拍片《黃金時代》成為最大贏家。在頒獎前夕,京華時報記者在金像獎辦公室裡專訪了該獎主席陳嘉上。被問到看好哪部片、哪個人時,陳導口風永遠很緊。不過,香港電影近些年來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倒是願意讓他推心置腹。

  一片獨大?

  標准是人心去年致敬王家衛

  採訪從上一屆金像獎的頒獎結果開始,有人說去年的金像獎是《一代宗師》的表彰大會,在19個獎項中,該片獨得12獎,破了《甜蜜蜜》《寒戰》保持的單屆9項大獎的最高紀錄。但是一片獨大的背后,凸顯的是香港電影的匱乏,無論是影片還是人,都在慢慢滲入香港電影圈之外的力量。

  對此陳嘉上覺得,一片獨大算不上好事還是壞事,因為它只是一種現象,“它代表了香港電影界確實對《一代宗師》台前幕后的敬佩以及推崇。我很難向大家解釋,作為電影工作者有多理解一群人用了四五年時間,甚至王家衛導演傾家蕩產去完成一個戲,這種態度有多難。”

  與金雞獎、金馬獎由數十位專業評審組成的評審團,集中看片投票決定獲獎者的評審制度不同,香港電影金像獎採取的是與奧斯卡金像獎類似的多輪、多人、多層面的電影評審制度,由香港電影導演協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等13個金像獎屬會會員組成的“金像獎選民”,和評選事務組推薦及邀請的電影業內人士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組成的“專業評審團”,經過兩輪投票選出最終得獎者,是由電影人全面主導和參與的電影獎項。陳嘉上說,也正因為如此,評委們才懂得什麼才是一部電影最珍貴的品質,“金像獎裡全是電影工作者,他們太理解這種苦。所以,也讓我理解他們對《一代宗師》的偏好。我常提醒大家,金像獎不是以藝術或是演出水平為唯一標准,它就是人心,這些工作者的心。去年是整個香港電影界對王家衛的致敬,完全反映了這一點。”

  遭遇“小年”?

  《竊3》是預言內地觀眾可能不懂

  較於去年,今年的金像獎算是“小年”,以13項提名領跑的《竊聽風雲3》和《黃飛鴻之英雄有夢》在內地上映時,口碑均有爭議。陳嘉上對此不以為意,一個獎項的意義在他看來沒有必要和大眾的口碑保持一致,“金像獎最大的作用在於它反映了電影業內人士的一些看法,它可能是大家不同意的,也不一定需要同意。我常說,每一個獎項都是值得的,因為它會反映一個角度,比如說影評人大獎、評論學會的獎,還有其他的獎項,都會反映一群人的態度,隻要這一群人是在好好做這件事我們就尊重,但不一定同意。”

  陳嘉上從他的角度解釋了這些影片笑傲金像獎的原因,“比如《竊3》,它有個好玩的地方就在於,它的確反映了一個香港獨特的某種現象,你要是留意香港最近新聞的話,就發現《竊聽3》變成了一個預言,《竊聽3》裡發生的事最近就正在香港發生,好像在重演這個戲,這樣你就明白為什麼它會受到這麼大的注意。內地的觀眾不了解背景,可能看不懂它在說什麼。”

  對於今年的影片,陳嘉上表示滿意:“有人說我們今年是小年,但我覺得比較好,起碼它是多元的。”

  評獎標准

  我們跟奧斯卡是反向的

  金像獎的評選機制參考奧斯卡獎,採用的是投票制,因此也有人將其比喻成華語電影界的奧斯卡。近些年來奧斯卡出現小眾文藝取向,而金像獎的評獎標准卻顯得飄忽不定,無從判斷。

  “我覺得我們是有點反向的。”陳嘉上解釋道,“我的經驗是,當我們的市場很好時,一般就會偏向於一些小眾點的,藝術性比較強的,有理想的,風險比較大的電影,相反當我們市場不好的時候,你會發現娛樂片會比較抬頭,在這部分,我覺得我們(跟奧斯卡)是反向的。”

  就像在尋求一種平衡,陳嘉上承認:“香港電影人是蠻追求平衡的一群人,我真不覺得金像獎是有方向的,如果說有,隻能說我們鼓勵所有拼了命努力的人。成敗不重要,成了高興,敗了也鼓勵。”

  何為港味?

  港味是包容沒有地方主義

  盡管陳嘉上這樣解釋,但金像獎近年在取向方面有一個爭議是逃不開的,每年頒獎過后,都會有一大波評論,直指金像獎搞地方保護主義,偏袒香港電影人,使得內地電影人即使提名,獲獎機會也很渺茫。在合拍片日盛的趨勢下,這樣的指責一年比一年嚴重。

  何為港味?陳嘉上有些著急,“我不停解釋,港味就是包容,沒有地方主義。港味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地方主義,我們擺脫了一些隻有本土的人才懂的事情,也是不停地在說全世界都懂的事情。”他回憶起自己剛入行做編劇時,有導演提醒自己,寫這句對白時,要想到變成普通話以后人家懂不懂,不懂就改成用普通話表述也能讓人家看懂的話。

  遙想金像獎的黃金時代,那時在內地流行的港片,似乎沒有人去想它究竟有沒有港味,首先吸引人的是內容,是故事,是觀眾都能共鳴的普世價值,那時候是先有電影,才有港味。而如今,港味似乎變成了一種標簽,先入為主地切入觀眾視線。

  這也是陳嘉上擔心的部分:“你想一下,過去我們在海外最成功的幾個戲,《唐山大兄》讓李小龍世界知名,他去泰國拍的,說的是普通話。然后成龍大哥的《紅番區》在溫哥華拍的。記得我拍《飛虎雄心》裡王敏德的對白,他說:別叫我鬼佬,我是香港人,這就是港味。”

  新人匱乏?

  片商放膽嘗鮮新人影響在積累

  另一個備受爭議點,就是香港本土電影人才匱乏的局面。這個問題今年顯得尤為突出,最佳新人獎5個提名中,有3個給了歌手出身的王菀之。大家替金像獎發愁,但陳嘉上卻輕描淡寫,“我會說,其實發愁是他們自己吧。比如說王菀之應該發愁吧,她有3個提名就分薄她的票了,但是她也應該開心,人家對她多認定。我隻能說這是一個現象,我不發愁,寒暑表沒有發愁的時候,可能大家會看到各種現象,對我來說我就是寒暑表而已,今年是什麼,我把它做好,我必須保持這種態度,要不然我就會產生很多干擾的情緒。”

  就在同一間辦公室,去年的陳嘉上接受採訪時說得更實在,他認為是片商的保守導致香港電影人才斷代,不願意給新人機會。時隔一年,他認為情況有所好轉,“其實他們已經不算保守了。小孩不停在拍,他們沒有很大的市場影響力,可是他們會慢慢累積,加起來就有了,不能說一下就爆發,沒幾個有這種機會的,這些是太幸運的。你看今年提名的戲,包括現在香港放的戲,你會發現老板們已經很有膽量去投不一樣的東西,所以我不能再要求什麼了,我覺得他們已經很拼了。香港電影必須知道,還沒有到很賺錢的時候,他們這個題材,這個寬容已經是少有的了。”

  運營難題

  沒錢也要獨立找一家酒樓辦

  雖然每年的金像獎頒獎盛大輝煌,但是作為幕后機構,金像獎組委會辦公室位於香港柯士甸道一間寫字樓上,幾十個工作人員擠在一間不到80平方米的房間裡,顯得頗為擁擠,甚至稱得上簡陋。每年的頒獎典禮開銷不少,其中大部分花在了明星邀請上。早年時候,甚至頒獎禮的台本都需要陳嘉上這個主席親自撰寫。

  而這幾年金像獎的運營情況並沒有好轉,目前,香港政府正在逐年降低對金像獎的贊助,直至其獨立運營。同時他們還面對一個新的難題,亞洲電視的牌照沒了,明年無線電視台在轉播權上沒了競爭對手,可能會把贊助或者購買直播版權的價錢降低。

  但陳嘉上稱,金像獎勢必要獨立運營,目的是將有限的政府資助留給其他更需要資金的協會組織。他甚至稱,如果金像獎無力承擔大場面的費用,他寧願將頒獎搬到一家酒樓,“即使將來完全獨立,評選上也不會有什麼改變。其實以前的政府贊助也沒有改變過我們,這部分我們守得蠻穩的。要是誰跟我說,要改變我們的評審態度,我就‘謝謝你,我們不需要這個贊助了’。金像獎沒錢也可以辦的,我們可以不搞大的頒獎禮,找一個酒樓辦也可以,它的意義不在於龐大的頒獎禮,而在於龐大的內容,就是說它做的事情讓大家投票,然后總結告訴大家今年(得獎的)是誰。”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