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康熙帝身后的暢春園 逐步演變為紀念性祭奠場所

宋瞳

2015年04月22日09:2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康熙帝身后的暢春園

  明清兩代,北京西郊成為王公大臣以及皇家青睞的避暑之地,其中清代帝王興建的萬壽山清漪園(今頤和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暢春園、圓明園,以三山五園之稱享有盛名。今天,前三園保留相對完整,圓明園唯遺跡存世,而暢春園破壞最為徹底,僅余改建后的寺院山門兩座。作為康熙帝駐蹕之所和三山五園中最早興建落成者,暢春園在清史上無疑有重要地位,但如今相關研究較為缺乏,尤其是康熙皇帝去世后,暢春園幾乎被遺忘。本文試利用清代官私文獻史書,特別是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的相關記載,對康熙朝之后的暢春園狀況略作勾勒。

  逐步演變為紀念性祭奠場所

  康熙二十六年暢春園落成后,皇帝即奉太后、太皇太后前往,至康熙六十一年清聖祖駕崩,其一生中屢次駐蹕於此。關於暢春園的設計布局,乾隆時期於敏中等奉敕編纂之《日下舊聞考》卷七十六言之甚詳。暢春園時分中、東、西三路,建筑設計有居住、辦公、游憩等不同功用。其中史籍屢見之澹寧居,即為康熙皇帝聽政之所。可以說,暢春園之規模,於完工之時便已完備,此后漸行添置改造,臻於極盛。

  暢春園的重大轉折發生於康熙六十一年。該年十一月十三日,自南苑前來養病的康熙皇帝暴崩於青溪書屋,之后隆科多傳詔,胤禛即位,引發無數是非。此事乃著名歷史懸案,而暢春園也因此成為帝位交替的舞台。雍正皇帝即位后,對暢春園及周邊進行了數項改造,將其作為紀念康熙帝之所。

  首先,駐軍與祭祀:

  雍正年間,胤禛沒有前往暢春園住宿,在《清世宗憲皇帝實錄》中看不到關於暢春園的安排。唯雍正元年六月上諭:暢春園應常駐軍隊,取代原有的輪值衛兵,並修建兵營房舍供其居住。次年四月,房舍修造完成,總計達到一萬間。所派兵丁隸屬護軍營,自貧窮無依、品行端正之八旗子弟中挑補。由朝廷負擔遷移及生活費用。園林警戒例由八旗護軍營負責。康熙駐蹕暢春園時,護軍營需自京城輪班前往。雍正帝即位后,圓明園取代了暢春園。雍正四年六月,上諭撥發帑銀,建立屋舍,命三千護軍常駐警戒,從此免去護軍營輪替之苦,也使園林警戒制度有所改動。

  雍正皇帝改住圓明園后,暢春園失去了往昔繁華,更多成為懷念其先皇之處,與祭祀聯系在一起。據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以下簡稱“活計檔”)載:“(雍正元年)七月初四,怡親王諭,天穹寶殿、欽安殿、中正殿、暢春園、慈寧宮、旃檀寺、嵩竺寺、圓明園、養心殿佛堂每一處,酌量做西瓜燈一二對,送去懸挂,欽此。”此后直至雍正三年,每年均有挂燈記載,僅雍正四年未提及圓明園、暢春園二處。

  清朝宮廷中,儒釋道三家都有其相應地位。上述挂燈之所,幾乎均為清廷佛道二教道場或帝后寢宮。挂燈日期為七月十五,道教以此為“中元節”,乃地官大帝誕辰。地官主管赦罪,故此日成為道家解罪救難之節。佛教據《佛說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事,本有“盂蘭盆節”,宣揚普度慈航,孝敬父母。佛教傳入中國后,漸與傳統習俗融合,定七月十五為盂蘭盆節正日。民間此日有祖先靈魂返家探視之說,故於家門挂燈,為先祖魂靈引路。清宮於此日前后制作燈具,懸挂燈火,很明顯是承此習俗。而暢春園其時無人居住,挂燈應為雍正皇帝祭奠其父之意。

  其次,陳設變化:

  清朝皇家園林均比照內廷陳設完備,但在雍正朝“活計檔”中,與雍正初年圓明園不斷擴建,興修池台、增設家具相反,暢春園原有陳設不斷被搬移,唯佛龕、佛像等還有所添置。如雍正三年八月十一日,做成紫檀木彩畫洋金塔一座,雍正皇帝諭:“再照此塔樣做一份,塔內漆盒做高些,盒內居中添一高台,將原供的玉石盒放在漆盒內居中。送在暢春園呈供。”雍正四年“活計檔”中,多次記載自暢春園搬出物件。如三月二十四,載總管太監王朝卿、劉國興、安太交來琴數張,其中“暢春園琴二十八張”,與豐澤園、懋勤殿、瀛台、乾清宮、靜明園等十九處宮殿交來之琴一同“著將弦對准,於二十六日、二十七日送來呈覽,欽此。”類似記載尚有幾處,這些細節或許說明園中已無需此類娛樂性器物。

  再次,興建恩佑寺:

  雍正年間,暢春園中最大改變為興建恩佑寺。據《清實錄》記載,恩佑寺落成於雍正三年四月,乃雍正為悼念其父所建。此地緊鄰青溪書屋,雍正時期康熙帝的“御容”(即畫像)被供奉於此,乾隆時移奉安佑宮。

  恩佑寺與乾隆時期興建的恩慕寺,兩寺山門為目前暢春園保留之唯一遺跡,故此得到了文保部門與史家的重視。但關於恩佑寺的興建過程及規制,官書記載簡略,目前所見最為完備的描述,仍出自《日下舊聞考》。據載,此寺有山門兩重,正殿兩座。漢傳佛教規制,與所有敕建寺廟一樣規模完備。

  該寺對聯匾額,皆為雍正帝御筆。而據“活計檔”載,山門、各殿匾額及眾多供奉物件,均為次年加以制作。此后,雍正皇帝常於進出圓明園時,前往行禮祭祀。據文獻載,他還曾因陰雨連綿,於康熙帝御容前祈禱放晴。另外,刊刻聖祖御制詩文集后,受賜大臣也都到恩佑寺道謝。

  乾隆朝太后居所與恩慕寺修建

  雍乾時期三山五園園林區逐漸成形,而經過世宗朝十三年的擴建,圓明園已經徹底取代暢春園。乾隆三年正月,為便於皇太后頤養天年,乾隆皇帝重新整修暢春園。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方面因為新造園囿損傷民力,另一方面圓明園與暢春園相隔咫尺,十分便利。

  此時,暢春園空置已久,設施陳舊需加以翻新。《清實錄》載,乾隆三年正月,皇帝親臨現場,視察修繕情況,同時將太后居所分別定名春暉堂及壽萱春永。《日下舊聞考》載,兩處均在暢春園中路,規模為:“二宮門五楹,中為春暉堂五楹,東西配殿各五楹。后為垂花門,內殿五楹,為壽萱春永。左右配殿五楹,東西耳殿各三楹。后照殿十五楹。”原本居住於圓明園長春仙館的太后,隨后正式移駐暢春園。至乾隆四十二年太后去世,弘歷屢次親往暢春園問安。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皇太后去世。因暢春園為太后久居之所,“暫停靈於此,待應行諸事結束后,再行奉移泰東陵安葬”。同時,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丙辰,弘歷召見軍機大臣面諭,將循祖父康熙帝為孝庄太后建永慕寺例,為其母修建恩慕寺。非為禮佛供神,隻為寄托哀思,令軍機大臣記錄此意。三個月后,恩慕寺改建完成,工期迅速,乾隆皇帝對此也非常滿意,嘉獎了相關人員。這也成為該園的最后一項大工程。

  自此之后,直至乾隆皇帝駕崩,恩佑寺、恩慕寺都成為其前往暢春園的祭奠禮拜之所。他還下諭,規定日后圓明園為理政辦事之所,圓明園內長春園並同宮內寧壽宮,為其本人歸政后頤養之處,而暢春園因地近圓明園,便於盡孝,應作奉養太后、視膳問安之地。且抄存上諭,令日后子孫務守。乾隆六十年八月,《實錄》中出現了“管理暢春園、三山事務”這樣的官銜,首次將“三山”及暢春園並提,除圓明園外,所有園林地位一致,交內務府管理,地位逐漸邊緣化。此后,曾為清代園林之首的暢春園,也與清王朝一起,走向了殘陽日暮。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