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珠格格》三部曲的主演齊聚《左耳》觀影會。大頭供圖
□本土報告
昨天,內地首部單片票房超過20億的影片誕生。《變形金剛4》還沒坐滿一年的內地影史冠軍位拱手讓給了自上映就氣勢如虹的《速度與激情7》(下稱“速7”)。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資金辦專供京華時報的數據顯示,《速7》15天拿下20億,比《變4》拿下19億快了近半個月。而蘇有朋導演處女作《左耳》也表現極佳,上映2天累計1.95億,正是它的出現拖慢了上周《速7》奔向20億的腳步。
《速7》助4月影市沖擊40億
根據第三方統計機構“電影票房吧”的數據,昨天《速7》票房正式超過20億元,超越了保持中國票房紀錄的《變形金剛4》(下稱“變4”)。從4月12日上映,《速7》拿到這個成績僅花費15天。而去年《變4》達到票房19.68億元時,則花費了整整一個月。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上映15天后,《速7》的每日排片仍在30%以上,每日吸金力穩定保持在5000萬以上,超過了很多新片。五一之前,該片票房上漲仍有不小的空間。也許《速7》的最終票房將以25億作為目標。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速7》與《變4》一樣,目前在中國內地的票房超越北美,是全球第一大票倉。
相比今年春節檔41億的成績,3月份票房直落30%定格在28.7億。進入4月,《速7》或許沾了淡季沒有強悍對手的“光”,但它更為淡季票房增量做了貢獻:業內曾預計4月的最終票房不會離“40億元”太遠。
不過,業內對於《速7》的冠軍紀錄能保持多久也持觀望狀態,畢竟5月中旬還有另外一部備受期待的超級英雄片《復仇者聯盟2》(下稱“復聯2”),該片第一部於2012年上映時票房就接近7億,如今內地銀幕數翻番,觀眾觀影習慣逐漸養成,加上《鋼鐵俠3》和《美國隊長2》兩部相關影片的預熱,《復聯2》似乎具備了顛覆《速7》紀錄的不少條件。
八零九零后抱團刷《左耳》
《速7》上映后,鮮有國產片能與之抗衡,不過上周開畫的蘇有朋導演處女作《左耳》拖住了《速7》急速奔向20億的步伐。該片24日上映,排片高達30.79%,首日在《速7》《萬物生長》等諸片的沖擊下,拿下5200萬票房。位居票房榜單第三名的是好萊塢動畫電影《瘋狂外星人》,首日僅拿下720萬元,不到《左耳》票房成績的七分之一。到上映第二天的傍晚,《左耳》票房即破億。雖在排片量上以30%略低於《速7》,但抱團的80后90后們為《左耳》貢獻了場均45人的觀影量。受到《速7》和《左耳》兩部影片的影響,周五至周日三天大盤均過億。從目前的排片情況來看,《左耳》的排片率不斷增高,有望趕超《速7》。
《左耳》改編自饒雪漫同名青春小說,主演歐豪、楊洋、陳都靈等均為電影新兵,蘇有朋亦是首次掌鏡。盡管青春片頻遭詬病,但從現實看,《左耳》能夠大賣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類型上的優勢,加上小說本就有粉絲基礎、蘇有朋的首次執導以及趙薇特意獻唱的主題曲,都為影片贏得一定的關注度。
對於影片首周破億的成績,26日晚,蘇有朋在北京舉行的《左耳》觀影紅毯上回應:“有點驚喜,鬆了口氣。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做導演,謝謝投資方,包括光線影業、雪漫老師,上映第一天我們成了黑馬,有超出預期的成績,也謝謝影迷,等到那一天我也可以放鬆地笑了。”當被問到期待影片的最終成績突破多少,蘇有朋沒有給出正面回答,笑
言之前曾經說過票房如果過7億就和主創們裸奔慶祝,看樣子有心沖擊7億。
當晚的觀影還吸引了《還珠格格》三部曲的主演代表:“容嬤嬤”李明啟、“五阿哥”古巨基、“紫薇”林心如和“知畫”秦嵐。
五一檔《何以》領跑
本周,內地影市將迎來傳統意義上的小高潮“五一黃金檔”。4月《速7》的上映將“五一檔”影市高潮大大提前,預計到真正的五一,影市上拼搶地盤的可能還有目前領跑的幾部影片如《左耳》《瘋狂外星人》,《速7》在上映20天后將逐漸減少排片,進入頹勢。而幾部瞄准五一檔的影片如《何以笙簫默》《念念》《赤道》等將加入戰團。其中同為青春片的《何以笙簫默》被看好,該片有小說
和電視劇版打基礎,黃曉明、楊冪也都是目前極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念念》作為梁洛施的復出文藝片,可能會在口碑上贏得關注。而《赤道》作為該檔期唯一的犯罪動作片,有類型上的優勢。
北美票房榜《速7》四連冠
□北美影相
據新華社電《速度與激情7》上周末以1830萬美元的收入連續第四周拔得北美周末票房榜頭籌,全球累計吸金逾13億美元,排名史上第五。
《速7》是繼2012年《飢餓游戲》之后,第二部連續4周蟬聯北美周末票房榜榜首
的影片。在北美地區,《速7》票房收入已達3.2億美元。
上周,《復仇者聯盟2》在44個國家和地區上映,收入逾2億美元。據業內人士分析,下周《復聯2》將在北美上映,如果《速7》能夠抵御住《復聯2》的進攻,其北美票房收入可能超過3.5億美元。
凱文·詹姆斯主演的喜劇片《百貨戰警2》本周末繼續保持票房亞軍位次。《時光盡頭的戀人》本周末獲得票房榜第三名,在2991家影院收獲票房1340萬美元。據統計,該片觀眾75%是女性,其中58%年齡超過25歲。
京華時報記者聶寬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