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漢傳奇》第四集中,為張良打造兵器的鐵匠正在打造一枚馬掌,也就是馬蹄鐵。據史料記載,馬掌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由古羅馬人發明,直到元代才在中原地區廣泛使用。
馬蹄鐵,聽起來似乎很生硬很冷血,但在古羅馬卻有個很休閑很浪漫的名字叫“馬涼鞋”。馬涼鞋的樣子很俏皮,雖然是鐵制的,但重量相當輕,邊緣輪廓是波狀的,套在馬蹄上,馬兒走起來,神態十分優雅。老遠聽上去,“嗒嗒”的響聲,很有節奏感。如果帶著馬兒經常出入有鵝卵石或者坎坷的山地,為了防止馬滑倒,少數“馬涼鞋”必須帶有尖釘,這能讓馬蹄緊緊抓牢地面。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在農村看見的馬蹄上戴的蹄鐵,真的像給馬兒穿了一雙涼鞋。隻不過樣式和最初發明出來的時候比,顯得有些笨拙。因為馬日漸被用於生產和軍事當中,不給馬兒造一雙質量好的鞋子,哪兒能行呢。由於冶鐵技術的充分發展,使得馬涼鞋變得結實、耐用。
關於馬掌在我國的記載,大概是五代前后。后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彰武節度判官高居誨出使於闐,從當時回鶻牙帳駐地甘州(今甘肅張掖)開始進入茫茫戈壁,放眼望去前方路面盡是砂石,非常難走,高居誨犯難了。這時甘州人傳授給他們一項技術,“教晉使者做馬蹄木澀,木澀四竅,馬蹄亦鑿四竅而綴之,駝蹄則包以?皮乃可行”。“木澀”是當時北方民族對馬蹄鐵的通稱。由此可見,當時處於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鶻已經掌握了給馬釘掌的技術。
從唐代中期到宋代,中原王朝難以直接控制西北地區,盡管與周邊各民族之間有數額巨大的以茶、絹換取馬匹的貿易行為,但給馬釘掌的技術始終沒有隨著“胡馬”的輸入而在中原地區流傳開來。所以,蹄鐵技術始終被認為是一種新奇的域外事物。
追溯馬掌的材質,寬泛的說,還使用過葛藤等材料包裹在蹄掌上。南宋詞人李曾伯所說“健馬鐵裹足”以及《增補文獻備考》“以葛編蹄”等有記載,這可看出除用鐵鍛打馬掌外,還有這種極為簡陋的馬掌。
元朝建立后,馬掌開始在北方大面積流行使用。因為游牧民族的生活、生產以及軍事從來離不開馬匹,所以他們對馬蹄的保養十分重視,馬掌這個先進的技術由此在中原流行。用馬掌來減輕牲畜蹄磨損的技術給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從田間犁地到長途運輸,牲畜的蹄掌都被釘上馬掌,最大程度減少了地面、積水等對馬蹄的傷害,從而降低了經濟成本。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前,現代化農業未普及的時候,農村依然以牲畜做農活為主,所以當時給牲畜釘馬掌是一道特殊的風景。
近年來出土的馬掌文物陸續增多,從地域上看,多分布於吉林通化、遼寧沈陽、黑龍江哈爾濱等地,西藏、重慶等地也有出土,但華北平原、江南等漢文化圈腹地區域鮮有。
回過頭看《楚漢傳奇》,秦漢時期的鐵匠真不知道打這個馬掌做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