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塑像
國學教育
一個文化人物在歷史上的定位,除了他自己的才華,時代的要求,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要有一個有分量、有眼光的人,能為其做一個經典權威的定位。
說起韓愈,我們耳熟能詳,唐宋八大家他佔有一席,說文章,必定少不了韓愈。然而,韓愈的大紅大紫,除了他個人的才華和時代的需求之外,蘇軾的大力推薦和“刷屏”也是極其關鍵的。
公元1084年,即宋神宗元豐七年,宋王朝給韓愈升職了,封他為昌黎伯(《蘇軾文集》為元豐元年,有誤),昌黎是韓愈的郡望,在今天的河北。這是件很榮耀的事,而潮州是韓老師工作過的地方,當地人們倍感興奮,於是在紀念韓愈的廟宇裡加上“昌黎伯”,不僅如此,他們還覺得要請個高手把這事記下來,想來想去,覺得蘇軾最妥當。當時,蘇軾在黃州,接過這個任務,果然不負重托,給了韓愈一個很精彩的定位。
首先,怎樣給韓老師做歷史定位?韓愈生前升到了吏部侍郎的職位,算是高官了,但是這個職位相對諸葛亮、謝安、魏征、王安石而言,就有點拿不出手了,所以不能以這個職位來做為韓老師的冠冕。於是蘇軾的筆鋒巧妙一轉,說:“匹夫而為百世師。”一個普通人成為了百世的師表,干脆讓韓愈當老師,讓全天下人永遠師從,這氣魄夠大了,一下子就把韓老師抬到聖人的位置。
以上是職務定位,精神定位呢?又是一句經典:“一言而為天下法”,說一句話能成為天下的規范。韓老師有這麼威風嗎?不然,據說韓老師在世時,說話經常不被人採納,寫求職信經常杳無音信,但蘇軾也不是在替韓老師吹牛,因為這是概括了韓愈一生的思想成就,隻不過稍稍夸大一點,將一生的思想高度概括為“一言”。
把韓老師說得牛氣沖天,那到底有沒有干貨呢?蘇軾又寫道“文起八代之衰”,韓老師從事的古文運動,使從東漢到隋朝都很衰敗的文風得以振興。蘇軾先生,你不該把八代文風一棍子打死,東漢以來,三曹、建安七子、陶淵明等文學大腕,也對得起他們所處的時代,說他們“衰”,過分了吧?其實,蘇軾也不是不知道八代文風的昌盛,他的本意是說八代以來,遺留了一些不良文風,例如過於講究駢文、宮體詩等,韓愈的貢獻主要在於對這些流弊進行了糾正,但話不說絕對,就不能突出韓老師的地位,所以,對不起了,隻能犧牲一下那些前賢。
接下來,警句紛呈:“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第一句說韓愈繼承發揚儒家思想,這個是干貨,但有沒有拯救世道,那就不好量化了﹔忠心為國而上《諫迎佛骨表》,惹怒唐憲宗,這也是事實,當然有夸大,韓愈自己也嚇得夠嗆﹔曾經隻身去河北,與藩鎮將士面對面質問,算是有勇氣,但至於說“勇奪三軍之帥”,稍稍夸張。
這些都說明了韓老師很有料,史書上也的確有記載,但蘇軾又適當地拔高,而且拔高的不只是韓愈個人的成就和境界,也拔高了整個時代的精神,對於發揚優秀的傳統,是很有裨益的。
拔高而不吹牛,贊揚而有依據,定位而被認可,蘇軾雖然與韓愈相隔近三百年,其評語卻成了評價韓愈不可繞過的一個豐碑,一提到韓愈的成就,就會讓人立即想到“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知己,很可能與之相隔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