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不同 不會說今天幾月幾號

王曉娟

2015年06月05日11:06    來源:山西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不同 不會說今天幾月幾號

  日期這麼說,唐朝人也玩穿越啊

  甲:“今天多少日啊?”

  乙:“今天臘月三號。”

  看了以上的對話,你一定以為這倆人是神經病,連人話都不會好好說。但是有一些影視劇,老不讓人家古人好好說話。

  我們都知道,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是不同的,稱謂不同,計算也不同。

  比如說,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鐘”,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裡都設有鐘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晚上說時間用“更”,是有巡夜人邊巡邏邊打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說法。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差不多等於現在的24分鐘。其實很多稱謂也流傳了下來,活躍在今人的口頭,但我們往往不知道這麼說的原因是什麼。

  再比如,現在我們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干支紀日法是古代漢族民間使用天干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歷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那麼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據說干支紀日法是從商朝開始的。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來,其順序從未間斷或錯亂過。

  中國傳統上使用的是干支紀年和王朝紀年,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曾出現數百個年號用於紀元。清朝帝王統治瓦解之后,1912 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開始使用公歷紀元法,同時使用中華民國紀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年法。不過,民間歷書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紀日法。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仍然沿用傳統農歷推算。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

  不過,所謂的幾月幾號這種說法,可跟古人一點關系也沒有。“幾月幾號”和“幾月幾日”一樣,都是公歷日期的表達方法,隻不過一個是口語,一個是書面語,就如同“禮拜幾”等同於“星期幾”一樣。

  因此,當古裝劇《神探狄仁杰4》中出現“九月三號”這樣問日期的話時,不禁讓人忍俊不禁,今人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什麼時候被唐代古人給學去了呢,難道晴川不要八阿哥了,穿越去了唐朝?本報記者 王曉娟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