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亙於黎巴嫩西側的黎巴嫩山由南向北漸次升高,直至以雪鬆命名的高峰海拔三千多米,世界聞名的地中海雪鬆就生長在一千二百米至一千八百米高的陰坡上。它們在雪水和海霧滋潤下,挺拔秀美、清香四溢,酷似黎巴嫩山民不屈不撓而又豪爽好客的性格。一九四三年黎巴嫩獨立時,共和國的先賢們將雪鬆選作國徽,並畫在第一面國旗的草圖上,從此雪鬆成為黎巴嫩獨立的象征。
黎巴嫩的前身———古腓尼基,是地中海地區貿易大國,其主要出口產品雪鬆聞名遐邇,古埃及法老船,耶路撒冷所羅門聖殿,乃至古羅馬皇帝的寶座,都是用雪鬆木制作的。
黎巴嫩得天獨厚,扼守東西要道,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不斷碰撞,迸發出多姿多彩的火花。公元前八世紀,二十二個腓尼基字母即比布魯斯字母傳到希臘,再傳遍歐洲,成為希臘語、拉丁語和斯拉夫語字母的主體,派生出當今上百個國家通用的大同小異的文字符號,可謂字母的老祖宗。世界各類人種在黎巴嫩交匯雜居、優勢互補,黎巴嫩堪稱人種標本室,苗條嫵媚的黎巴嫩姑娘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性之一。黎巴嫩集世界教派之大成,達十八個之多,造就五光十色的馬賽克式文化,不同的習俗、各式的服飾、迥異的觀念並存,最激進、最開放、最溫和、最保守的都濃縮在這一萬平方公裡的地域內。
黎巴嫩的文化遺產隨處可見,最著名的是位於貝卡谷地北部的“太陽神”廟,它耗時三百年,為世界最大的古羅馬神廟,見証拜物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交替過渡。首都貝魯特以北十五公裡處、狗河入海口的摩崖碑刻算得上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化遺存,在一百米長的石壁上雕琢二十多處碑碣。最早一塊是埃及最偉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十三世紀東征時留下的,最新的一塊是黎巴嫩現政府於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勒就的,紀念以色列從黎南撤軍一周年。在《聖經》中提及黎巴嫩的地方多達六十六處,令基督教徒稱道的黎南小鎮卡納,坐落在歷史名城蘇爾(提爾)東南十公裡處,耶穌令泉水變美酒的神話就發生在那裡。
黎巴嫩獨立后,社會和經濟獲得巨大的進步。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已成為中東地區名副其實的貿易、金融、旅游和文化出版中心。科威特、伊拉克等國百分之七十的進口貨物經此轉運?七十多家商業銀行吸納億萬石油美元,每到春末夏初,成千上萬的游客紛至沓來,靠石油富起來的達官貴人索性在黎巴嫩山區修建起座座別墅,貝魯特遂被譽為“東方小巴黎”。
中黎交往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年前,中國的絲綢、瓷器經黎巴嫩口岸轉運歐洲,黎巴嫩的紫色顏料、空心玻璃器皿制造工藝傳到中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黎巴嫩人民的偉大兒子馬海德從瑞士獲醫學博士學位后,不遠萬裡到中國上海從醫,后經宋慶齡介紹與斯諾同赴陝北,從此,他的名字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特別是傳染病防治事業永遠地連在一起。黎巴嫩豐碩的文化成果令中國受益匪淺,冰心等作家、翻譯家將大量的黎巴嫩作品包括紀伯倫的全部著作譯成中文,不計其數的知識青年咀嚼其菁華。一九七一年中黎兩國正式建交后的友好交往,更為兩國關系的發展續寫出絢麗的華章。
《人民日報》 (2002年04月26日第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