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出自東晉王導之口

楊民仆

2015年06月09日09:32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出自東晉王導之口

  周顗和王導平時喝酒飲樂的漫畫。資料圖

  王敦站在石頭城上,冷冷地俯望建康,心中的恨如同手中的刀,揚眉出鞘。刀光閃處,一個個人頭落地。

  對於被擊倒的司馬睿,王敦是又憤恨又鄙夷。剝奪了他所有大權,然后晾在一邊,不再見他。東晉的第一任皇帝就這樣成了皇宮中的擺設,如同被吸去內力的廢物,伴著青燈照壁,冷風吹帷,屈辱地度過余生。

  刁協被殺劉隗逃往北方

  劉隗、刁協看到兵敗如山倒,知道大勢已去,一切難以挽回。他們逃到台城,和司馬睿見最后一面。

  元帝拉著兩人的手,不停地流淚。看著兩個最忠心的朋友將離自己而去,再去說誰的錯都是枉然,隻有等到來世再相見。劉隗、刁協哽咽無語,揮淚告別。

  刁協年齡大了,身體又差,騎不了馬隻能步行,動作慢慢吞吞。他平時對下屬刻薄,舍不得小恩小惠。很多人還是新招募來的,討厭這個小氣巴巴的老板。大難臨頭,誰願意跟他陪葬呢?走到江乘(今棲霞一帶)時,刁協被隨從殺死,首級送給了王敦。王敦允許刁氏家屬為他收尸埋葬。

  司馬睿聽到刁協身死的消息,暗自悲痛。后來秘密調查那個誅殺刁協的人,派人逮捕並處死了他。

  劉隗平時就養江湖豪杰,在這批武林高手的幫助下,出逃順利。帶著妻子、子女和親信200多人一路向北狂奔,投靠了后趙的石勒。他的命不錯,后半生享盡榮華富貴。石勒非常欣賞他,任他為從事中郎,太子太傅。活了61歲。

  司馬睿放棄抵抗受盡侮辱

  他們兩個可以逃,司馬睿不能逃,他能做什麼呢?其實擺在面前的路已經很明確了,那就是投降。問題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投降?他的皇位能不能保得住?

  他向王敦出了一個選擇題,兩個選項,都是丟盡顏面、卑躬屈膝的表態。

  第一個選項:你就廢了我吧。

  司馬睿脫去戎裝,改穿朝服,對左右說:王敦想要取代我的位置,明說就是了,何必這樣殘害老百姓!

  又派使者通知王敦:你如果仍然忠於朝廷,就息兵停戰,天下還可以維持安定﹔如果你不願意,我就回琅琊國,把皇帝的位置讓給你。

  第二個選項:你做二把手,我做傀儡。

  他讓百官去石頭城拜見王敦,下詔加封了王敦一堆官職: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封武昌郡公等。

  丞相是文官之首,都督中外諸軍就是中央軍委主席,錄尚書事是中央各部的總領,此后掌權之大臣一般都會帶上錄尚書事名號,說到底就是行政、軍事一把抓。王敦是清高孤傲的人,一個都不選:也不說廢,也不接受任何官職。

  在石頭城,王敦見到戴淵,輕蔑地問:你現在還能不能再打了?

  戴淵沒有謝罪,說:我們只是力量不足而已。

  王敦又問:我這樣做,天下人怎麼看我?

  戴淵這時頭腦轉得快,回答相當巧妙,說:如果隻看表面,那就是叛逆﹔如果遇到懂你的人,會說你是忠義。

  詩經裡面有一句話:“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戴淵化用這句話恰到好處,既不失身分,也不激怒王敦。

  王敦忍不住也笑了,說:你真是會講話。

  王敦又對周顗說:伯仁,你對不起我。

  周顗看著王敦說:我率領六軍討伐叛逆,卻失敗了,是我自己太無能,辜負了你的期望,所以我對不起你。

  王敦一時無言以對。

  王敦接待百官結束后。司馬睿忐忑不安,搞不清王敦葫蘆裡賣什麼藥。看到周顗回來,召進宮內,問他:目前兩宮(皇帝和太后)無恙,大家也比較平安,大將軍會怎麼做?局勢會怎麼發展呢?

  周顗說:兩宮的情況確實如聖上所說,但臣等的安危,就不好說了。

  戴淵和周顗被殺

  王敦隨后做了兩件事,一是為自己升官,這些官職就是司馬睿封他的,他又自封,就是為了讓司馬睿難堪。你給我的,就不要﹔想要什麼,我會自己拿。

  第二是殺了反對他的人。戴淵帶兵抵抗,自然要被殺,周顗則被殺得有點冤枉。戴淵是南人之望,周顗是北人領袖,王敦也有點猶豫,就問王導:周顗、戴淵是有名望的人,他們位列三司(類似於三公),這是肯定的了。

  王導沉默不語,王敦又問:就算不列三司,也可以做個尚書令、尚書仆射吧?

  王導依舊不說話。

  王敦說:如果不能用他們,就隻能殺了他們了。

  王導還是不說話。

  不久,周顗和戴淵被逮捕。在押往刑場的路上,路過太廟,周顗大聲罵:天地先帝之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啊。如果神靈有知,快來誅殺這個奸賊吧。

  還沒有等他說完,左右的差役用戟猛戳他的嘴,周顗臉上全是血,一直流到地下。但他面不改色,從容被殺,隻有54歲。

  王導知道真相悔恨不已

  王敦之亂平定后,王導重新掌權,他瀏覽以前宮中的奏折,突然看到了周顗營救自己的折子,言辭懇切。王導突然明白過來,痛哭流涕。回來之后對兒子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這句在歷史上也成了名言。

  周顗死后,王敦派人抄周顗之家,結果隻有幾隻空簍子,裡面裝著舊棉絮,酒五瓮,米數石。朝廷上下,聽說后都悲傷同情。

  王敦后來有一次突然嘆息說:姓周的從來沒有做過三公啊。

  旁邊有人回答:隻有周顗差一步。

  王敦說:我和周顗曾經是好朋友,無話不說,沒想到竟然走到了這一步。

  說著說著流下了眼淚。

  王敦直取建康,易如反掌,始終讓人有一個疑問,當時明明有后顧之憂,北面梁州有甘卓,南邊湘州有司馬承,廣州有陶侃,這些人在忙什麼呢?

  揚子晚報記者 楊民仆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