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是唐朝名相,前后三次為相,同時執掌文壇三十年,是當時的重量級人物。他的詩“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其知名度不在孟浩然、杜甫的“波撼岳陽城,氣蒸雲夢澤”、“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之下。
當然,要當好大唐的宰相,光靠寫詩還不行,要真的有政治才能和外交才能。且說公元725年,唐玄宗決定去泰山封禪,這在古代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甚至關系到國家的安危。唐玄宗的決定一發出來,張說就緊張了,他最擔心皇上千裡迢迢從長安趕到山東,消息肯定會傳出去,突厥會不會乘機發兵?於是,他找來兵部侍郎裴光庭商量這事。
裴光庭對此行的態度很謹慎,說:封禪是件大事,一出動就會引起四方驚擾,尤其是周邊諸國。
張說問:你有什麼法子嗎?裴光庭說:在周圍諸國中,突厥的國力最強大,現在最重要的是穩住他們。過去突厥屢次向我們唐朝求婚,我們都沒有答應,“而朝廷羈縻未決許也”,這說明突厥還是想跟我們處理好關系的。現在趁著泰山封禪的機會,我們可以向他們征召大臣來陪從皇上去泰山。突厥肯定很高興,會派遣大臣來陪從。其他那些比較弱小的地方當然也會紛紛效仿,派遣大臣使者來效勞,這樣一來豈不就是“可以偃旗臥鼓,高枕有余矣”。這一番話讓張說腦洞大開,說:老裴,你的主意不錯,我怎麼就沒想到呢?“善,吾所不及”。於是,向唐玄宗上書提出此建議,唐玄宗也採納了,向突厥表明此意,突厥當然很樂意跟唐朝友好,立即派大臣阿史德頡利發入唐,隨唐玄宗東巡,其他周邊地區也果然仿效,主動派使者隨從。唐玄宗的封禪泰山就這麼無險情地完成了。
裴光庭的聰明之處在於,在別人對突厥做敵意判斷的時候,他卻看到突厥意圖友好的一面,並挖掘其友好的一面,誘發其想靠近的心理。
對立的一方,其實也存在友好的可能性,因為雙方的利益是有交集的。高明的競爭者,總能及時發現和挖掘對方友好的內在需求,從而將其最大化。防備不如拉近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