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狀元坊上刻有尹樞、尹極兄弟狀元之名。
狀元尹樞殿試卷(部分截圖)。
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閬州(今閬中)士子年逾七十的尹樞奪得辛未科進士頭名。尹樞奪冠轟動長安,一則他參加了40年的科舉應試,此次終於一雪前恥﹔二則他效仿毛遂自薦,“狀元非老夫不可”,得到主考官杜黃裳的認可,遂脫穎而出。22年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尹樞之弟尹極再中狀元。閬州尹氏名滿天下,時稱兄弟二人“梧桐雙鳳”。
年過七旬40年考進士不中
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尹樞出生在閬州二龍(今閬中)書香之家,尹家在閬州屬於名門大戶。盡管家產富裕,但唐代依然受到魏晉門閥的影響。“學而優則仕”、求官博名成了士子和其家族揚名的唯一出路。尹樞少年博文強記,早年參加鄉試,奪頭名解元。后以解元身份入京參加會試,其后近40年的時間,尹樞數次敗北。唐代的進士科考試難度非常大,而與明經科相比,能考中者人數寥寥,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一說。尹樞卻屢敗屢考,直至貞元七年出現轉機。而此時的尹樞已年過七旬。
自放“狀頭”年齡最大狀元
憲宗貞元七年,朝廷開科取試。此屆主考官為德高望重的刑部侍郎杜黃裳(字遵素,早年入郭子儀門下,官至同平章事,主張中央集權,極力削藩權)。黃裳唯才是舉,考前已微服訪之。對諸士子才名、人品皆有考察。據《太平廣記》記載:“貞元七年,杜黃裳知舉,聞尹樞時名籍籍,乃微服訪之。問場中名士,樞唯唯。”在近40年的應試中,尹樞已名滿京城,與很多文人有交集。到了應試環節,尹樞以《珠還合浦賦》完成應試。三場考畢,到了庭參環節。 尹樞毛遂自薦為主考官寫榜唱名,“授以紙筆,樞援豪斯須而就。每扎一人,則抗聲斥其姓名,自始至末,列庭聞之,咨嗟嘆其公道者一口。”到最后獨缺狀元,杜黃裳向尹樞請教,樞曰:“狀元非老夫不可!”杜黃裳遂親筆提其名。尹樞因為兩次“毛遂自薦”博得辛未科進士頭名。
未過“關試”不得官職回閬州
奪得狀元后,尹樞完成了其使命,本應留在朝廷做官的他,為何選擇回到閬州了?一則,尹樞已年過七旬,“人生古來七十稀”,在當時的這批士子中,尹樞絕對是長者。或許年過七十的他已經沒有了做官的願望。二則,唐代士子們通過了應試后,要想繼續做官,還必須通過“關試”,所謂關試則由吏部選試,考察的內容包括身、言、書、判等四項﹔合格者方賜以官爵。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因過不了關試環節,遲遲求得不官職。尹樞選擇退隱,與其年邁和當時體制有很大關系。回到閬州后,尹樞修葺宅院,安享晚年。
梧桐雙鳳弟弟22年后再中狀元
在尹樞中狀元后的第22年,閬州尹氏家族再次博得當年科舉“頭彩”。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尹樞之弟,尹極狀元及第。尹極的成功很大部分,源於哥哥的激勵。與哥哥經歷相似,尹極中狀元時的年齡也偏大。狀元及第后,也選擇歸鄉。一門兩狀元,兄弟先后及第。時人對閬州尹氏兄弟冠以“梧桐雙鳳”。
尹樞的才學
善作辭賦,貢文受寵
尹樞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在《全唐文》中存其兩篇,《珠還合浦賦》《華山仙掌賦》。其中《珠還合浦賦》是其應試時的、作品,摘錄如下:
驪龍之珠,無脛而至﹔駭浪浮彩,長川再媚。回夜光之錯落,反明月之瑰異,非經漢女之懷,寧泣鮫人之淚?狀征既往,莫究奚自。偶良吏兮斯來,遇貪夫兮則閟。想夫旋返之儀,圓明可期。輝如電轉,粲若星馳。光浦漵,竄蛟螭,映沙礫,晃漣漪。在暗而投,誠則悲路人未鑒﹔沉泉而隱,亦常表帝者無為。欣出處兮據德,幸浮沉兮中規。是以特表殊姿,潛懷有道﹔中含逸彩,上系元造﹔丑當時之饕餮,應為政之美好﹔真列郡之尤祥,實重泉之至寶。於是煥清瀨,輝淺灣,奔璀璨,走斕斑。豈能與石前卻,隨流往還﹔泛連波之下,盈一水之間而已哉?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約450字﹔全文僅70句,約450字,短小精干。令狐楚、林藻也有同名文章。
狀元故裡尋跡狀元坊
明清時期,木質結構的狀元坊位於學道街與狀元街的交匯處﹔民國時遭拆毀。現在我們能看到的狀元坊是2000年於閬中東街重建狀元坊。現在的狀元坊修建於2000年,位於古城東邊入口,高二十余米,寬十多米,兩邊的橫梁上有尹樞、尹極兄弟狀元姓名的金色大字。為古城的重要標志之一。坐落在鹽市口街進入古城區處,為古城標志性建筑。它將古城與新區隔為兩大塊。狀元街 徐家牌樓口北至學道街、與南街通連的一條街,清代和民國縣志都稱狀元街,為紀念尹氏兄弟狀元而命名。明嘉靖府志載,南十字街口(今稱徐家牌樓)的北口即狀元街口有“三狀元”坊,紀念陳堯叟、陳堯咨和南部馬涓﹔東、西、南口分別有“三學士”坊(紀念宋代雍直、蒲傳正、鮮於端夫)、開科解元坊(紀念曹永興)、發軔都憲坊(紀念任維賢)。延伸閱讀
尹樞的“朋友圈”
尹樞名垂千古,另一大原因他的名字得以入列《全唐詩》。在尹樞的交集中,他與大歷十才子之一盧綸相交善,在盧綸的詩歌《送尹樞令狐楚及第后歸覲》一詩中,對尹樞有如此評價:“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蘭。寶器金罍重,清音玉珮寒。貢文齊受寵,獻禮兩承歡。鞍馬並汾地,爭迎陸與潘。”其品性如香草、芳蘭,正如屈原經常將香草比作君子之品行。盧綸的遭遇與尹樞應試前有些相似——屢試不中,在與尹樞的交往中,對其才名和品德深有了解。尹樞高中歸鄉后,長安城裡盧綸有少了位知己。
令狐楚與尹樞為同榜進士,名臣令狐德棻之后,儒學世家,詩名斐然,與白居易、劉禹錫等中唐大家皆有唱和。令狐楚當年中進士,其舉薦者正是尹樞。 文/ 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