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劇《盜墓筆記》海報
書中的盜墓“神器”洛陽鏟其實是考古、鑽探等領域的常用工具。可以打入地下十幾二十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
小說中出場率很高的尸蟞,是盜墓者的克星。不過據昆虫專家說,尸蟞其實應該是生活在水裡面的,個頭非常小,以吃海底腐爛生物為生,但吃人一說並不存在。圖為網絡劇中的尸蟞,化身萌萌小物。
網絡劇中出現的第一個女“粽子”
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尸辛追
核心提示網絡劇《盜墓筆記》熱播,雖然被原著粉絲頻頻吐槽,卻也讓考古和文物成為熱門話題,不少人較真小說和電視劇中究竟哪些是虛構,哪些是生活中的真實存在。文藝作品就是文藝作品,它跟考古教科書承擔的功能是不一樣的,相信不會有幾個人會認為“血尸”或“尸蟞”真的存在,所以不必低估觀眾的判斷力。不過問題來了,在真實的古墓之中究竟會有哪些“活物”?考古工作者是否經歷過“靈異事件”?如何看待盜墓小說?倒是真有網友關心,不妨看看兩位資深考古人士怎麼說。
“血尸”?明朝以前很難有!
“離奇的事情見過不少,知道這地底下的,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南派三叔在開篇便給《盜墓筆記》定了一個基調,在他筆下神秘的地下世界裡,也確實存在各種危險生物,既有沒腐爛但已經尸變的尸體—“粽子”、“血尸”,也有侵略性極強的“尸蛾”、“尸蟞”等凶惡生物。這些當然是三叔逗你玩的,那麼在真實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會不會常遇到尸體呢?
“明朝以后,因為棺槨密封技術的發展,古墓中的肉身多了起來,但在明朝之前是非常少見的,很多別說頭發,就是骨頭都早早和棺槨一起腐爛掉了,完全分不清。所以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了一具完整女尸辛追,全國都轟動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主任陳家昌說,在考古發掘中,能否碰見完整的尸骨,跟墓葬的保存情況都有很大關系,墓葬越完整、密閉環境越好,尸骨保存情況就會相對好一些,相應的,出土的文物也會多一些,所以開句玩笑,考古人員真發現了“粽子”、“血尸”,會高興壞的,因為這意味著會有大發現。
陳家昌說,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之前,國內考古工作者普遍對古墓中的尸體並不太感冒,也不大願意觸碰,一方面是認為其並無考古價值,另一方面也是中國人尊重逝者的傳統。在辛追墓的發掘中,醫學開始介入,以研究其肉身為何兩千年不腐,此后多學科進入考古領域,關注的方面多起來,所以考古人員對完整尸骨、衣著等的興奮度也高了很多。就河南而言,由於氣候環境溫差大,不利於尸體保存,完整尸骨很難遇到。
“活物”?古墓中究竟會有些啥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研究室劉斌博士也告訴記者,即使是陪葬品比較多的墓葬,裡面也不會有奇怪的味道,“裡面隻有潮氣,就跟進地窖的味道一樣。如果說生物,可能會遇到蛇、老鼠和蟾蜍之類,特別是北方,蟾蜍會多一些”。
不過,除非墓葬被盜墓賊破壞過,這些“活物”一般很難進入棺槨內部,而且它們一般隻能到達地下兩米的深度,再往下就不會有了。
“理論上,古墓內部會有一些微生物存在,比如厭氧菌,有些墓主人衣服上的霉斑就是它們留下的。”陳家昌說,除此之外,古墓中的環境通常都是密閉的,一些南方的古墓甚至完全浸泡在水中,外表裹著厚厚的青膏泥,完全不通氧氣,內部不可能再有其他“活物”。
劉斌說,在考古現場,人們不必准備“黑驢蹄子”,不會擔心任何奇怪的事,如果說有什麼怕的話,就是怕在地下發掘時土石塌方,怕發掘出的文物丟失或被二次破壞。而他在多年考古經歷中唯一一次聽說的“靈異事件”,最后也是虛驚一場。
上世紀80年代山西太原發掘一座北朝墓,墓沒有坍塌,有考古人員便進入其內部工作,此后他精神不太好,一直掉頭發,大家覺得很詭異。但去醫院一檢查,原來是汞中毒。“這座墓裡撒了很多朱砂,朱砂就是汞礦,時間長了汞蒸發出來,充滿了整個墓室,被人吸入。其實很多古墓裡都會發現朱砂,可能是古人做儀式或裝飾所用,也有辟邪的說法。”劉斌說。
小說?沒時間看,也相信不會有人當真
由於考古工作繁忙,兩位考古人表示沒有看過盜墓小說和電視劇,但有所耳聞。對於《盜墓筆記》在網上的爭議,他們認為這首先是文藝作品,有很大想象成分在裡面,一般人不會把它當真,就像武俠和玄幻小說一樣。
他們認為,這些作品中確實會因為作者知識的局限或者寫作的需要,而存在一些“硬傷”,在考古人員看來比較外行,也可能會對公眾產生一些影響,不過,隨著公眾考古以及博物館功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古代社會遺留下的古物信息,“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構的,應該很容易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