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新華字典》上銀幕:是文化傳播還是娛樂噱頭?

劉 菲

2015年07月06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新華字典》上銀幕:是文化傳播還是娛樂噱頭?

  在許多知名小說、歌曲等被改編成電影且取得不俗的票房后,近日有消息稱,我們最熟悉的工具書《新華字典》也已經被互聯網公司注冊,將被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這是一次新形式的文化傳播?抑或僅僅是一次娛樂炒作的噱頭?

  《新華字典》擁有世界之最

  《新華字典》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漢語拼音音序排列、白話釋義、用白話舉例的字典,也是迄今最有影響、最具權威的一部小型漢語字典。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出版,歷經幾代、上百名專家學者10余次大規模的修訂,重印200多次,成為迄今為止世界出版史上發行量最大的字典,迄今已經發行了4.5億冊。《新華字典》不是說文解字,不是論文專著,也不是學術研究用書,它只是供初學漢字者使用的簡易識字工具書。但就是在這本小小的《新華字典》編輯名單中,有一大批著名語言學家位列其中:魏建功、葉聖陶、陳原、呂叔湘、金克木、丁聲樹……《新華字典》第11版已於2011年7月出版發行。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江藍生表示,《新華字典》第11版發行之日,就是開始修訂第12版之時。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有“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的表述,認為語言文字是治國理政的基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潔說,《新華字典》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一直在不斷修訂中。所以,它反映和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發展變化,在消除文盲、推動廣大民眾文化水平提高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它那龐大的人群覆蓋面和極高的使用率是其他任何一本書籍所無法比擬的。

  《新華字典》伴著溫暖回憶

  對於《新華字典》,相信每一個上過學的人都不陌生,小學一年級時人手一本。學會了查字典,就像為閱讀插上了翅膀。《新華字典》嵌入幾代人的童年記憶中。

  “90后”蒙古族大學生烏蘭與《新華字典》有著難忘的故事。她說,我從小接受的是蒙語教育,上小學后開始學習漢語有些吃力。上二年級那年的“六一”兒童節,媽媽買了一本《新華字典》送給我做節日禮物。我當時激動得不行,從此字典不離手,學習漢語的時候方便了許多。這本字典到現在我還珍藏著。

  網友“面條”是一個北京人,“80后”。她回憶起自己與《新華字典》的結緣。“爸爸希望我好好學習,《新華字典》是他送我的第一個生日禮物。我在小學學習階段幾乎每天都會使用它,因為覺得它特別有權威性。很有意思的是,當時同學們都覺得把《新華字典》翻得越舊的學生,學習成績越好。我到現在還記得《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中有一句話:‘小花考上了北京大學﹔小紅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這麼朴實的話,現在讀起來讓人感慨萬分,這大概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的共同情懷吧。”

  某科研單位退休工人陳爺爺回憶道,我童年時沒有條件接受很好的教育,現在認識的漢字都是后來通過自學掌握的。孫女小學畢業后,把她的《新華字典》給了我,我可寶貝它了。字典不大,帶著挺方便,平時讀書讀報的時候,遇到不認識的字我就查字典,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對照也很實用。

  的確,小小的《新華字典》伴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的學習成長足跡,給中國人留下太多的記憶。

  《新華字典》上銀幕 期待還是懷疑

  對於《新華字典》將被搬上銀幕一事,即使在影視界也有兩種聲音。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認為,《新華字典》是惠及幾輩人的工具書,如果改編得當,借經典的名聲拉動票房無可厚非,電影人應該尊重互聯網給電影產業帶來的改變。而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汪海林則表示,目前原創匱乏,很多人依賴於從互聯網熱詞中尋找創意源,但很多選題本身並不具備電影轉碼條件,如果創作完全依賴於熱點,那將是電影的悲哀。

  近來,一個時髦概念“IP電影”進入了公眾視線,其實影視行業中所謂的IP,是指那些被廣大受眾熟知、具有開發潛力的原創文藝作品,IP電影便是根據這些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網絡小說改編的電影《致青春》、青春小說改變的《左耳》、與流行歌曲同名的《同桌的你》,還有這次《新華字典》上銀幕均屬此類。

  北京語言大學新聞系郭之恩老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新華字典》將被搬上銀幕,乍聽起來令許多人費解。但是,細究之下,其實是對IP概念的一次概念消費、概念營銷。近年來,影視制作中玩弄概念,最終言之無物的作品不少,觀眾的胃口被所謂的“史上最純”、“一大突破”之類概念吊得老高,觀后卻感覺平平。影視作品成功的重要一環是需要一個好故事。《新華字典》被搬上銀幕並不值得炒作,關鍵是以什麼內涵被搬上銀幕。

  《新華字典》作為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使用過的一本書,認知度極高,單單是“《新華字典》電影”的噱頭就足以吸引很多人的眼球,從這一點來看,電影《新華字典》絕對擁有很大優勢。但如果僅僅把《新華字典》當成噱頭,胡編亂造,則不僅會損害《新華字典》在觀眾心中的形象,也會讓觀眾今后對於新的藝術創作形式、新概念產生懷疑,生出戒備。

  《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一批有關中文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熱播,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參與,形成了一波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實踐証明,不論是影視劇還是電視節目,隻要切入點巧妙,形式得當,內容適合觀眾,就一定會取得不俗的傳播效果。希望《新華字典》電影不是炒作,而是再創作。劉 菲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