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艾拉珍藏的父親朱可夫的老照片。
艾拉姐妹與父母的合影。
今年5月,朱可夫元帥的大女兒艾拉在公寓,向新京報記者介紹被譽為“軍神”的父親。
烙印保衛莫斯科
人物小傳
朱可夫(1896-1974)
蘇聯著名軍事家,有蘇聯“軍神”的美譽。蘇德戰爭期間,從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一直到最后攻佔柏林,朱可夫指揮了蘇德戰爭中幾乎所有重大戰役,是全世界公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是蘇聯勝利的象征,深受俄羅斯人民的擁戴和敬愛。
艾拉(1928-)
朱可夫大女兒,法學博士,畢業於國立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在俄羅斯科學院工作,直至退休。
1957年蘇共中央委員會全會后,朱可夫回到家,女兒艾拉看見父親臉色鐵青。
“好吧,那就撤職吧”。進門后,朱可夫隻說了一句話。隨后,朱可夫吃了安眠藥,上床睡覺,幾天之內沒有和人交流。艾拉形容,父親用鋼鐵般的意志,忍受著這一切。
一代名帥從此退出政治舞台,這是有著“軍神”之稱的朱可夫,人生遭遇的最大打擊。在戰后的日子裡,因為陷入到政治斗爭和復雜的感情生活中,朱可夫晚景淒涼。艾拉跟隨父親遭遇人生起伏,如今亦87歲高齡的她,回望已經勝利70周年的二戰,感悟更多。
給女兒取名“開創時代”
在蘇德戰爭初期,因德軍攻勢犀利,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戰事相繼危急,而朱可夫就像救火隊員一樣,穩定一處的局面后,又趕往下一個危城。也正是在這一場場的戰役中,朱可夫一次次力挽狂瀾,成就了他“軍神”的贊譽,這就像他給女兒起的名字“艾拉”一樣,開創了新的時代。
艾拉家的客廳處處是父親的“影子”:四面的牆上,挂滿了朱可夫大大小小的照片,記錄了這位元帥在二戰時的光景。
其中,有兩張照片最引人注目:一張是1945年蘇聯勝利日閱兵時,朱可夫騎著白馬檢閱部隊的場景﹔另一張則是美國《生活》雜志的頭版,朱可夫的大頭像佔據了整個封面。彼時,朱可夫全球聞名,被媒體稱為“改變世界命運的人”。
艾拉客氣地引導記者入座,老人一頭金色的頭發,化了淡妝,身著粉紅色上衣,儀表庄重,談吐優雅,像一個歷經世事滄桑的老教授。艾拉是法學博士,畢業於國立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在俄羅斯科學院工作,直至退休。
朱可夫給女兒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勤奮。
1896年,朱可夫出生在卡盧加省一個鞋匠家庭裡,后來當過學徒,“但他沒有放棄自學,夜裡常湊近廁所裡暗淡的燈光做功課。”
艾拉說,父親出身卑微,但靠著勤奮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在我們家庭,父親是唯一的崇拜對象”。在“二戰”之前,朱可夫便同德國人打了兩年的仗,那是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在這次大戰中他被提升為下士。
1924年7月,朱可夫以優異成績考入列寧格勒高等騎兵學校,后來更是進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高級進修班深造,在學校裡,朱可夫以“狂熱的、頑強的學習”著稱,這為他后來在“二戰”中大展身手埋下伏筆。
1920年,朱可夫和貌美的姑娘亞歷山德拉成婚。婚后,作為軍人的朱可夫經常調動,亞歷山德拉坐著馬車,不管去哪裡都跟著丈夫,因為常年顛簸,他們失去了第一個孩子,是個男孩。因為身體太過虛弱,醫生建議不要孩子了。但亞歷山德拉並沒有聽從勸告。1928年,他們誕下一個女兒,這個孩子就是艾拉。
“我是遲來的、人們期待已久的孩子。出生時,爸爸已經32歲,媽媽28歲。他們給我起名‘艾拉’,意為‘開創時代’”,艾拉回憶道。
不多年后,極大抱負的朱可夫,便開創了自己的時代。
蘇德戰爭爆發后,列寧格勒首先岌岌可危,前方將領已經討論要放棄這座名城,臨危受命的朱可夫將局面穩定﹔其后,在幾路德軍勢不可擋的進攻之下,莫斯科危在旦夕,朱可夫火線抵達,組織莫斯科保衛戰並取得勝利﹔幾個月后,斯大林又急調在別處作戰的朱可夫,“南方形勢很糟,德軍有可能攻佔斯大林格勒”,朱可夫迅即趕往南方……
就這樣,朱可夫像救火隊員一般,一次次出現在最危急時刻,一次又一次力挽狂瀾,為自己贏得“軍神”美譽,改變了“二戰”走向,最終贏得了蘇德戰爭的勝利。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