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清朝技術派官員分析鴉片戰爭:失利因火炮命中率低

2015年08月26日08:11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抗英技術派

清軍失利在於火炮命中率太低

梁章鉅作為抗英戰爭的親自指揮者,對武器論不以為然。他認為那些恐英論是沒有理由的,沒有講到根子上,“此非探本之言也”。當然,梁章鉅這樣說也不是出於盲目自大,也是從技術角度出發進行反駁的。他認為英國炮艦之所以得逞,在於其火炮先聲奪人。在“炮說”一文中,梁章鉅列舉了實例,認為英國炮艦上的火炮最嚇人的是桅杆頂端的飛炮,這種火炮發射的時候“火光迸射,縱橫一二丈”,樣子挺嚇人的,廈門和寶山的失陷,就是飛炮導致的。其實,這種火炮唬人有余,摧毀力不足,“攻敵則不足,用以驚敵則有余”,但兩江總督牛鑒就被英軍的火炮嚇跑了。指揮官一聽到飛炮聲,一看到飛炮的氣勢,就把持不住,嚇得先跑,自然連累全軍,導致戰敗。梁章鉅認為戰敗原因,很大部分就在於指揮官被飛炮嚇壞了。

那麼,為何清軍這邊的火炮敵不過英軍的火炮呢?梁章鉅先列舉了戰爭中火炮的損失情況,他做了一個統計,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各省的火炮約有兩千多座,不算少了。然而,在虎門、廈門、定海、鎮海、寶山、鎮江失陷后,以上各處所屬的每個省份損失火炮四百多座,其中被英國戰艦奪走一千五六百座,八成是被掠走了。其實,英國人願意擄走火炮,說明這些火炮還是管用的。那為什麼失敗呢?

梁章鉅作了冷靜的分析:不是威力不足,而是命中率太低。他舉例說,在廈門一戰中,清軍開炮二百余發,隻有一發擊中英國軍艦,正好打在火藥艙上,“大艘轟裂沉海”,一艘大軍艦爆炸起火,接而裂開、沉沒,英軍撤退。僅僅打中一炮就能擊退敵軍,如果命中率再高一點,則戰果更為樂觀。

他又舉例定海之戰。1841年9月26日,英軍進攻舟山群島,當時的總兵葛雲飛等主持防御。清軍開炮數百發,隻有一發命中敵艦,擊中的是火輪頭桅,導致英軍艦隻傾斜,一時撤退。一炮之威居然如此,可惜沒能連續發威,梁章鉅感嘆:“數百炮僅得一炮之力。”

因此,梁章鉅說,“但使炮發能中,則我炮亦足破夷”。他又列舉了英軍的裝備情況:“夷艘及火輪船,多不過數十,大小杉板船,亦不過數十”,艦隻不多,如果在數百炮之內,有十發命中,就可以摧毀其數十艘船隻,每條船殲敵數十人,綜合起來對於敵軍造成的損傷就很可觀了,甚至可以扭轉戰局,擊退侵略者。可惜沒有假設,梁章鉅透露說:虎門的火炮都是從國外買進來的,二百多座,規格大的達到九千斛,居然沒有擊傷敵人的一艘船隻,“何以一船未傷?”令人嘆息。當然,守虎門的將士作戰都奮不顧身,不少英勇犧牲。具體戰敗因素還可以研究。

也有人反駁梁章鉅,火炮命中率不高不是技術不行,而是陸地上的炮位比較固定,而敵人的艦只是游走的,很難瞄准,“以呆炮擊活船,何能必中”?梁章鉅也否定了這種說法,並親自考察了寶山炮台的位置,發現這裡的炮台並沒有突出水面成為敵人的活靶子,也不會陷入敵人的包圍,適合防守,而難以攻克。他和抗英將領陳化成還感嘆這座炮台設計合理,“克成天險之形”。結果在寶山一戰中,英軍飛炮一響,清軍指揮官嚇破了膽子,全軍潰散,設計良好的炮台形同虛設。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和英國的火炮,到底有沒有技術上的差距?這是個嚴肅的科學問題,本文不下結論,但梁章鉅作為親歷人,其經驗之言應該還是值得借鑒的。

炮戰成功案例

僧格林沁以大炮轟退英法聯軍艦隊

在清朝炮台與列強艦隊作戰的歷史當中,也有成功的案例,如1859年的大沽口之戰就是典型。那一年,英法駐華公使乘坐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這次的艦隊比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國艦隊強大得多,包括一艘巡洋艦和13艘炮艦,行駛至大沽口時,無視主權硬闖,主持大沽口防務的僧格林沁下令炮擊英法艦隊,結果擊毀英軍戰艦3艘,英海軍傷亡四百六十余人,英海軍司令賀布還受了重傷。

這是中國近代御侮的第一次大勝利,估計清軍在此役中的命中率已經大為提高,戰斗力大為提升,當時梁章鉅已去世,如果泉下有知,得知這個戰果,一定會含笑。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