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翻拍的抗戰劇:"威虎山"叫好叫座 "紅高粱"收視驚人

宋宇晟

2015年09月02日09: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翻拍的抗戰劇:"威虎山"叫好叫座 "紅高粱"收視驚人

翻拍的抗戰劇:“威虎山”叫好叫座

  資料圖:電視劇《紅高粱》劇照。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從8月起電視熒屏已經進入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主題播出月的集中展映階段,這讓許多抗戰題材影視作品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而近年來,翻拍的經典抗戰劇也並不少見。以下,中新網為您梳理那些近年來翻拍的經典抗戰劇。

  電視劇《紅高粱》褒貶不一

  電視劇《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而早在上世紀80年代,該小說就已經被翻拍成了同名電影,並成為首部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中國電影。此次的電視劇版《紅高粱》當屬同題翻拍。而面對一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和一部曾獲金熊獎的電影,劇版《紅高粱》從開拍之日起,就被受關注。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慧瑜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當下中國的紅色經典改編一般會採取這樣三種改編策略。

  第一種是加入愛情戲。用“革命加愛情”來講述紅色故事,或者把紅色經典中隱而不彰的愛情線索進一步放大。第二是增加傳奇性、民間性。其實,傳奇性在原有的紅色經典也都存在,只是革命文藝用一套革命邏輯收編、改造民間傳奇故事,而紅色經典改編則重新把革命邏輯稀釋為愛情、復仇和民間傳奇。第三是給壞人、敵人增加人性,造成壞人不像壞人,壞人也不容易的印象。

  電視劇《紅高粱》正與上述三種策略相吻合。2014年年底,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制片工作委員會、山東廣播電視台主辦的電視劇《紅高粱》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山東廣播電視台總編輯呂芃表示,電視劇《紅高粱》算是“完美收官”,四家衛視收視率達到驚人的5.5%,網絡點擊率更突破30億次,收到的評價也以正面佔多數。

  而事實上,和商業上的成功相比,這部改編自莫言小說《紅高粱》的電視劇獲得的評論並非全都是正面,甚至還有爭論。

  有評論指出,電視劇《紅高粱》幾乎集中了電視劇行業的最頂級配置,而交上的卻是一部由各種庸俗橋段東拼西湊、風格支離破碎、演員表演處處讓人覺得別扭生硬的作品。該評論甚至稱,《紅高粱》是中國影視業弊病的大全,“為了趕高粱成熟期倉促上馬,為保証營收扯長劇情增加人物,以主旋律導向為前提來堆砌劇情”。

  劇評人王一冰說得更為直白,“這不是莫言的‘紅高粱’”。他稱,在時勢造英雄、抗日加戀愛的大脈絡下,兄弟成仇、三角戀愛、女人心計、家族秘史……但凡這幾年流行的年代戲故事元素,在《紅高粱》中都可以找到。電視劇版《紅高粱》涵蓋的內容真的是讓人目不暇接,甚至連‘刑場上的婚禮’這樣亮瞎雙眼的高大上橋段都用上了,儼然是這幾年年代戲經典故事橋段的收集癖。”而周迅飾演的九兒更像“杜拉拉氣質的文藝女青年”,是個干練的職場高手和心術專家,但就是不在高密東北鄉的生活之中。

  不過,在電視劇《紅高粱》上演大結局的那個晚上,劇中眾主角力抗日寇,坦然赴死的虐心結局,還是再次引爆網絡,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

  有網友評論:“大結局哭得我眼淚都干了”、“看《紅高粱》哭慘了,眼淚跟著周公子的每一個表情,說的每一個字,就這麼?裡啪啦地往下掉”、“真的原本淚點超高的,九兒唱起紅高粱走出高粱地的時候就開始止不住了……”而在網友投票中,認為劇版《紅高粱》讓原著故事情節更加豐滿的超過了七成。

  在這一點上,數據更具有說服力。在該劇播出的長達三周的時間裡,四大播出平台(山東衛視、北京衛視、浙江衛視、東方衛視)收視齊齊破一,網絡播放量三周也突破了25億的成績。有媒體這樣形容其收視率:“(《紅高粱》)一舉刷新電視劇網絡播放記錄,成為當之無愧的年度現象級巨制”。

  而劇評人韓浩月在一段評論中表達了他似乎中立的態度。他認為,這部劇版《紅高粱》很大程度上是延續了原著小說的紅利,但僅有原著小說,是不可能支持這部劇的高收視率的。“越是文學冷清、文化孱弱的時代,大家越是會懷念那些內在精神強悍的文學作品,現在觀眾追捧電視劇《紅高粱》,正是對某種已失落的精神的一次回望。”

  電影《智取威虎山》劇照。

  電影《智取威虎山》叫好又叫座

  相比此前的紅色經典改編,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既沒有增加愛情戲,也沒有讓土匪人性化,只是增加了故事的傳奇性。可以說,徐克繼承了紅色經典改編的一些策略,但也做了很多創新。

  2014年12月24日,由徐克執導的國內首部3D戰爭動作巨制《智取威虎山》在內地公映。據統計數據顯示,當日《智取威虎山》排片量高達28516場次,位居當天排片量第一。2015年1月5日,在經歷元旦檔期后的《智取威虎山》,以近7億元的票房成績成為整個賀歲檔中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該電影取材於取材於長篇小說《林海雪原》。1958年,智取威虎山的故事被上海京劇院改編為同名現代京劇。1960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推出電影版《林海雪原》﹔1970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又將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攝制成彩色影片。而在上世紀60年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還曾位列八部“革命樣板戲”之首。

  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在人物和故事的設計方面並沒有作顛覆性的改編,甚至保留了很多經典台詞﹔但在視覺方面,徐克在3d技術和戰爭場面上下足了功夫。同時,徐克將紅色經典轉化為了類型片,並為其加入了當代價值。

  在清華大學新聞和傳播學院影視傳播中心主任尹鴻教授看來,這部電影對以前政治性強的題材和作品進行了類型片的改造。“以少勝多、孤軍奮戰,是一種典型的類型片模式,有意識地回避了政治色彩鮮明的符號,讓不同的文化語境下的觀眾都能接受。”

  而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慧瑜還關注到了,徐克如何將紅色經典與當下進行連接。他認為,徐克給《智取威虎山》裡的人物加上了個人的理想。“在這部影片中,徐克是用一種個人主義、人性的邏輯來重新闡釋了紅色經典的當代價值。”

下一頁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