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光箋· 依照傳統觀點,男子如果當眾把發髻露出來,屬於非常不自尊的行為,對他人也極其不敬
興趣相投的朋友們互相啟發、彼此交流,真是非常有意思。前幾天,熱愛歷史、喜歡研究傳統物質生活的大芽芽,在微博上發了一組圖片介紹明代的“暖耳”,就讓我頓悟了這種明代御冬特型皮帽的具體形制,也隨之明白了《金瓶梅》中的一個生活細節。
我們今天說到暖耳,是一對圓套,直接扣在兩耳上。所以,明代劉若愚《酌中志》描述彼時“暖耳”及與之近似的“披肩”,我每次讀到總是難以理解其樣式:“披肩:貂鼠制一圓圈,高六七寸不等,大如帽,兩傍各制貂皮二長方,毛向裡,至耳,即用鉤帶斜挂於官帽之后山子上。”“(暖耳)其制用元色素?,作一圓箍,兩傍綴貂皮,長方如披肩。”但是,大芽芽在微博上展示了一張明人唐文獻的肖像(現藏南京博物院),畫中人在烏紗帽外套了一條樣式獨特的毛皮飾物。大芽芽指出,該飾物就是明人所說“暖耳”,由此我忽然明白了《酌中志》究竟在講些什麼。
原來,明代宮廷中的“披肩”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披肩完全是兩回事,它是貴重毛皮縫成的一個高六七寸的圓圈,但在兩側對應耳朵的位置各縫綴一條皮毛的長片。裁制時,要注意讓皮圈的寬徑與具體使用者的官帽——冠、巾(實際也是絹羅制成的軟冠)、烏紗帽等的大小相吻合,並在腦后部位縫綴一對套環。
這樣,在冬日,先戴好冠帽,然后將皮圓圈自上方套下,箍在冠帽的外側,再把一對套環扣到冠帽在腦后部位豎起的飾件“山子”之上,由此將其挂住。於是,皮圈護罩腦部,兩側的長片則將耳朵掩起,達成御寒的效果。
最妙的效果在於戴烏紗帽的時候,一對橫向展開的帽翅絲毫不受拘束,照常神氣地凌翹在半空。因為這種帽套在兩側有一對護耳的皮毛長條披垂到肩頭,所以叫做“披肩”。
按規定,披肩隻能由皇帝以及少數地位最高的大太監戴用,其他的人隻能套“暖耳”。明宮中的暖耳可以說是披肩的簡化版,用黑色綢緞縫成一個環套,環上沒有毛皮,隻在兩側對應耳朵的部位各縫綴一條貂皮長片。其使用方式則如披肩一樣,罩在冠帽之外,讓一對垂搭下來的皮毛長條遮住雙耳,擋住寒氣。
不過,《酌中制》又寫道:“至於外廷,如今所戴帽套,謂之曰‘雲字披肩’。”在宮廷以外,流行的乃是“帽套”,也叫“雲字披肩”。 但徐樹丕《識小錄》中指出:“冬至乃賜百官戴暖耳,俗謂之帽套,加紗帽上,雖人見亦然……”另外《醒世姻緣傳》中也把“毛毛匠”做成的“天鵝絨帽套”形容為“雪白厚毛的暖耳”。由這些記述,再參考《唐文獻像》、《金瓶梅評話》插圖等圖像文獻,可以知道,明代民間習慣所稱的“暖耳”,其實主要是指“帽套”即“雲字披肩”。
它與宮制披肩在樣式上完全相同,也是一個皮毛圓圈的兩側垂有長片,只是高度上收縮而已,沒有六七寸的巍峨。《唐文獻像》中即是一條毛皮窄圈套在烏紗帽外,兩側各有一條長長的毛片垂落到肩頭。
清代以前,男性成年后,一律是盤髻在頭頂,逢公開場合,則需戴各式冠、巾、帽,將發髻罩在其內。依照傳統觀點,男子如果當眾把發髻露出來,屬於非常不自尊的行為,對他人也是極其不敬,所以,一年四季,都要戴著冠帽。待到冬天,便流行把個帶有護耳的皮環套箍在冠帽之外,由此,既達到保暖的目的,同時不至於頭頂上的分量過重。
《金瓶梅》中,西門慶在寒冬時頭戴忠靖冠或忠靖巾,配以貂鼠暖耳,原來就是在頭冠之外加了一個環形皮帽套,並且由帽套上垂下皮毛長條遮護耳朵。若真是個帥哥如此打扮,大概還挺華貴帥氣吧。
孟暉 達斡爾族,作家。曾留學法國,著有《畫堂香事》等。